“国庆节前3天,日均650件包裹,比平时增加了3成。”10月5日上午,港北区大圩镇中国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何村店,返乡创业者黄福强将刚从镇里转运来的包裹进行分类。前来领取月饼、苹果、中秋梨等快递的村民喜形于色,节日氛围愈加浓厚。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我市城乡综合便民服务站成为热闹的为民办事代办点。“4年前我在广东打工,每次网购都得让老家亲戚帮忙去镇上取件,没想到现在自己成了何村、永福村、解放村3个村的驿站经营者。”黄福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笑着说。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我市城乡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综合便民服务站3000余个,从城市街巷到偏远山村,这些扎根基层的综合便民服务站不仅打通了物流“最后100米”,更串联起电商发展、农产品上行、民生服务的产业链,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从快递代收点到民生枢纽站
我市综合便民服务站的爆发式增长,始于一场席卷城乡的网购热潮。2015年前后,电商平台开始向县域市场下沉,城区居民率先尝到网购甜头,但偏远山村却面临下单容易收货难的困境——快递网点多集中在乡镇政府附近,偏远山村的村民取件需往返十几公里,十分不便。
“2021年我刚回乡时,村里不少老人连网购都不敢试,就怕快递拿不到。”黄福强回忆道。同年10月,他用自家临路边的房子开办了综合便民服务站,引进中通、圆通两家快递公司,日均快件不足百件。更棘手的是运营难题:村民不知道村里有驿站,仍习惯骑电动车跑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去镇上取件;站点缺乏专业设备,快件入库全靠手写取件码,他常攥着大头笔蹲在地上逐个标注编号。
2022年,直播电商热潮袭来,年轻人网购的服装、家电,老人托买的日用品,甚至种植户采购的农资用品,都通过他的综合便民服务站流转。“以前是人等快递,现在是快递等人。综合便民服务站要是一天不开门,村民的电话能把手机打爆。”黄福强说。
如今的综合便民服务站已今非昔比:不仅多引进两家快递品牌,还新增了自助查件仪,除顺丰外,其他快递包裹均可通过输入手机尾号,一键查询包裹位置,省去人工翻找的麻烦。站点日均快件量稳定在近500件,开学季、节假日则冲高至700件。“以前取快递得骑20多分钟电动车去镇上,现在村里就有驿站,几分钟就到!”刚取到儿媳寄来中秋月饼的林大姐,举着快递盒笑开怀。
数据见证着这一变化。据统计,2020年全市快递业务量仅1399万件,去年已突破7969万件,年均增长率达38%。快递量的激增,让综合便民服务站从可有可无的代收点变成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扶持。市电子商务促进中心负责人龙琦珍介绍,2020年起,我市出台城乡便民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整合邮政、供销、电商等资源,鼓励返乡人员、村干部、个体户参与服务站运营,不仅给予场地租赁补贴,还开展快递分拣、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我们的目标不是建设孤立的站点,而是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让服务站既能收快递,又能办民生事。”龙琦珍说。
让乡村土货成城市“香饽饽”
“每到龙眼、黄皮成熟季节,综合便民服务站就成了特产中转站!”黄福强介绍,今年夏天,仅龙眼他就卖了500多公斤,快递隔天就能到,外地亲人很快就能尝到家乡味。
在村民心中,综合便民服务站早已超越物流功能,成了传递心意的中转站。“给广东打工的儿子寄自家产的玉米粉和辣椒,他们喜欢吃自家种的土货,隔天就到,把念想一起寄过去。”港北区港城街道旺岭村村民李奶奶的话道出众人心声——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过年的腊味,无数承载乡愁的包裹从这里奔向远方。
综合便民服务站的崛起,不仅让城市工业品顺畅下乡,更打通了农产品上行的快速通道。我市多数综合便民服务站都兼具农产品代销点功能,经营者既是快递收发员,也是乡村带货人。如今走进站点,多元服务场景随处可见:帮老人调试子女寄来的智能手机,教他们视频通话;为种植户逐字逐句读农药说明书,指着图示讲解撒肥步骤。
“以前农村有货卖不出,城市想买买不到,便民服务站就像一座连心桥,连接城乡两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贵港市分公司寄递事业部副总经理韦影介绍,目前,全市有1100余个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开展农产品代销业务,去年通过站点销售的特色农产品达1.65亿元,涵盖水果、畜禽、手工制品等100多个品类,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电商发展的红利。
是快递驿站更是温暖服务站
“智能快递柜准备到啦,以后24小时都能自助取件。”港北区港城街道旺岭村中国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峡山店经营者黄海燕笑着说。这个扎根城郊16年的综合便民服务站,日均收发快递近2000件,即将告别早上7时30分至晚上9时的固定营业时间,迈入全天候服务新阶段。
该服务站里,老人与留守儿童始终是黄海燕关注的群体。去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一名小女孩攥着爷爷的手哭着来取表演服,可老人记不起快递单号。眼看演出在即,黄海燕急忙联系女孩母亲,得知快递在隔壁站点后,当即领着祖孙俩上门取件。平日里,她手把手教老人操作取件机,如今不少老人已能独立自助取件;遇到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综合便民服务站就成了临时联络站,她总会帮忙接通视频通话,圆孩子隔空相见的心愿。
这样的温暖遍布各个综合便民服务站:荷城街道服务站里,老人围坐聊天,经营者帮上班族代收快递,居民感慨这里像社区大家庭;不少站点针对留守老人推出代缴话费、视频连线等服务。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全市综合便民服务站累计提供民生服务超50万人次,开展邻里互助活动30万场,80%经营者成了村里的热心人。曾经的物流节点,正蜕变为连接产销、传递温情的暖心纽带。
贵港综合便民服务站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目前,我市正推动综合便民服务站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一方面,加快智慧服务站建设,推广“快递智能柜+无人快递送货车”的使用;另一方面,深化“服务站+电商+产业”融合,在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产地服务站,实现采摘、分拣、包装、发货一站式服务。
“我们建设综合便民服务站,不仅是为了解决快递收发问题,更是为了搭建一个贴近群众的服务平台。”龙琦珍表示,我市将进一步完善综合便民服务站功能,推动服务站与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深度融合,让小站点发挥大作用。同时,将继续完善综合便民服务站网络布局,推动综合便民服务站向偏远村组延伸;培育更多懂电商、懂服务的乡村带头人,让3000余个综合便民服务站真正成为连接城乡的“经济桥”、服务群众的“民生桥”,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港北区大圩镇中国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何村店内,黄福强正在给村民取快递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