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扎根基层审判一线16年,始终坚持为民初心,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细心、耐心服务群众,用心用情开展调解工作,从家长里短到助力讨薪,事无巨细,用法律的利剑守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用16年的青春与汗水谱写了一曲曲为民服务的时代赞歌。她就是覃塘区人民法院石卡人民法庭庭长、全区法院“办案能手”陈伟翠。
多元解纷 巧解欠薪难题
人民法庭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司法前沿阵地。立足地方实际,陈伟翠不断探索解纷新路径,与当地党委、政府、司法所等保持紧密联系,不断扩大解纷“朋友圈”,形成多元解纷阵地。无论大案小案,陈伟翠始终坚持以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好每一项工作,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化解每一起矛盾纠纷,有力服务辖区基层社会治理和法治乡村建设。
去年,四川某劳务有限公司雇佣杨某等80名民工到江苏某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贵港某项目部务工。工期结束后,杨某等80名民工共计100多万元的工资遭到拖欠。
因涉及人员较多,为妥善化解该案,陈伟翠与当地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一起组成调解工作组,共商调解方案,携手开展调解工作。调解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妥善安抚民工的情绪;另一方面积极对四川某劳务有限公司等欠薪方展开思想工作,引导其妥善处理公司业务,畅通资金链条。经过反复沟通、多方协调,最终达成了多方调解协议。
化解矛盾,既要“案结”也要“事了”。陈伟翠持续跟踪问效,积极督促欠薪方按照调解协议主动履行,确保民工权益兑现,防止调解案件衍生执行案件。经过多日的督促跟踪,杨某等80名民工共计100多万元的工资全部如期兑付。杨某等人纷纷点赞称谢。
矛盾纠纷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一直以来,陈伟翠以实际行动落实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妥善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化解在源头。
调解先行 解开法结心结
“面对面沟通很重要,这是最接地气、最务实的调解方式。”这是陈伟翠常说的一句话。为了提高办案效率,缩短案件审理时间,快速为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陈伟翠在办案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打破传统的“坐堂问案”模式,改为“下堂调查”“上门送法”模式,通过上门调解、巡回审判等便民举措,利用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将案件送达与调解有机结合,不断拓宽和延伸司法职能,使矛盾纠纷化解方式更便捷、更惠民,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张某曾在甘某处购买饲料,但多年过去仍未支付饲料款,无奈之下甘某一纸诉状将其诉至覃塘法院。
在接到这个案件后,考虑到诉讼标的不大、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陈伟翠来到张某家中表明来意,将案件的应诉材料送达到张某手中。交谈中了解到张某有调解意向后,陈伟翠即刻采取了“送达+调解”模式,第一时间与甘某取得联系,随即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调解。
化解矛盾纠纷,既要解“法结”,也要解“心结”。在调解过程中,陈伟翠妥善安抚双方情绪,认真倾听双方诉求,巧妙抓住调解突破口,向双方阐述交易当中各自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履行的责任。最终,甘某与张某握手言和,当庭达成调解。
用脚步丈量民意,用心灵倾听民声。今年以来,陈伟翠立足司法审判职能,秉承便利群众的原则,多次将巡回审判搬到群众家门口,争取做到一次性解决纠纷,宁愿自己多走路,也要让群众少跑腿,切实减轻群众诉累,高效化解纠纷,不断提高辖区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司法暖民 案后延续关怀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陈伟翠积极寻求案件“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落实案件电话访、上门访等案后回访机制,着重了解当事人在案后的具体情况,以解决当事人实际困难为出发点,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传递司法温度。
在一起婚姻纠纷中,男方作为被告且身患重病,双方约定孩子由女方抚养。孩子的爷爷却多次到法庭诉苦,表示被告患病严重,不但失去孩子抚养权,还屡屡办不上低保,法庭工作人员多次询问为何办理不成,老人家均表述不清缘由。
虽案件已结,但秉着司法为民原则,陈伟翠仍积极寻找办法帮助被告家庭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案后回访,陈伟翠了解其真正的困难之处后,前往社保部门了解该户家庭申办的具体情况以及办理低保需要的材料,并出示了该起案件调解协议以佐证双方财产分割情况,协助其办理了低保,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暖,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拳拳为民心,殷殷为民情。16年来,陈伟翠探索创新多元解纷路径,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切实担起维护辖区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2024年,经她办理的案件调撤率达91.45%,同比增长10.95%,她连续三年获评为贵港市法院“调解能手”,今年3月获评为全区法院“办案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