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我市各中小学正式收假,寂静的校园又热闹起来。现在,让我们跟随记者看看学生刚刚交上来的寒假作业,了解寒假孩子们都在忙些啥。
年味“植入”作业中
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项晓介绍,在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市教育局要求学校寒假作业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开放性,作业类型要加强探究实践、体育锻炼、兴趣拓展、阅读鉴赏。
今年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首个农历新年,多所中小学将年味“植入”寒假作业中,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开学当天,在市达开实验小学的开学典礼上,由学生在寒假设计制作的13幅“蛇舞新春”作品让人眼前一亮,绚丽多彩的画作迅速将新春开学的喜庆与吉祥传递给每一个人。
“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蛇象征着财富、智慧和生命力。”市达开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李歆怡说,她在绘制作品前,先了解了中国传统生肖蛇的文化内涵,在画中通过蛇盘旋环绕形成独特的造型,蛇身加以中国如意祥纹点缀,寓意着事事如意、心想事成。
市达开实验小学特色寒假作业“蛇舞新春”画作在开学典礼上展示。全媒体记者欧钰宇摄
港北区港宁小学二年级学生张贵东开学交来的寒假作业是自己亲手剪的窗花。春节前,他和妈妈沉浸在剪窗花的乐趣中,妈妈给他准备了剪窗花所需的红纸,他又上网寻找剪纸窗花教程,在红纸上绘制好所需的图案,然后沿着线条用剪刀小心翼翼地裁剪。“力度控制不好就会把图案剪断,十分考验我的耐心。”张贵东说。
“包饺子的馅料好像在和我作对,我捏了左边又漏到右边,我捏了右边又漏到左边,把我急得团团转。”这是港南区木松岭学校三年级学生叶伶希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包饺子的感受,她把这个过程记录在学校特色寒假作业“传承福”的篇章中,生动的画面让中国年味跃然纸上。“虽然我包的饺子没有妈妈包得好看,但是看到长辈们在年夜饭能吃到我包的饺子还是感到很开心。”叶伶希说。
科技探索无止境
这个寒假DeepSeek的火爆、AI机器人在春晚惊艳亮相,人工智能成为当前最热门的科技创新话题。
“寒假,我和妈妈参观了航天科技馆,看到了火箭模型,太壮观了。”港北区建设小学四年级学生梁红迫不及待地和记者分享了她的寒假科学实践作业,“模拟太空舱体验,在失重的状态下,科技人员真的太不容易了。”
港北区港宁小学则鼓励学生在寒假期间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创意科技小作品,如简易机器人、太阳能装置等。
“我一直有制作一座开合桥模型的想法,寒假在爸爸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港北区港宁小学六年级学生李志涛说,他平时很喜欢做一些科学小实验,通过网络了解到英国伦敦有一座可根据通行需求自动开启和关闭的开合桥,于是利用寒假动手做一个简易的开合桥模型。
他的父亲在网上帮他购买了制作模型所需的雪糕棒、热熔胶和模拟液压装置的针筒。父子俩经过两天的奋战,终于将模型做好了。在模型桥面顺利开合那一刻,李志涛心里满是成就感。
李志涛对科学的兴趣源自学校举办的科技活动,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引发他探究的兴趣。平时,他在家里经常做丁烷脉冲炮、逆流而上的乒乓球和无动力循环抽水装置等一些小实验,家里闲置的遥控器、MP3等设备也逃不过他的“折腾”。
港北区港宁小学学生李志涛和他的开合桥模型。李志涛供图
港北区港宁小学教师温进丽介绍,该校鼓励学生和家长制作亲子作品、阅读科技图书和参观科技馆等,激发学生探究科技的欲望。
社会实践出真知
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类作业是增强社会认知、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贵港市高级中学为学生安排了“中学生人物职业访谈”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访谈各行业职工,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所需技能、职业前景等信息,提高对职业规划的认知。
该校2427班学生曾江健花了10天时间,完成了一家食品公司员工的访谈并形成文稿。刚开始,曾江健的访谈并不顺利,自己对食品生产加工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加上临近春节,食品公司员工无暇顾及访谈。但曾江健并不气馁,他通过网络查询关于食品生产的相关知识,拟定了访谈的提纲,并抓住2月初部分公司提前复工的时机,联系受访对象采访。在此期间,曾江健的社会交际能力大大提升,更加坚定了他对保障食品安全的看法。
该校心理组老师黄灿表示,这份访谈对想进入食品行业的学生特别有帮助,提供了实用的职业指导和行业洞察,是一份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作品。
港北区中山小学五年级学生周佳颖在这个寒假里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为小区的居民义务写春联。“我一共参加了两场活动,每场活动从上午9时持续到下午5时,虽然有点累,但看到小区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拿到我们手写的春联时脸上乐开了花,我也觉得很开心。”周佳颖说。
港南区第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刘芊羽则自告奋勇参加了江南街道大松石社区的“清洁家园”志愿服务活动。参加活动十分偶然,一天,她在街上接到社区工作人员征集志愿者的宣传时,马上报名,加入到清扫街道的队伍,完成了学校寒假综合实践活动中“温暖传递 共筑家园”的篇章。
港南区第一小学党总支部书记胡丽姬介绍,该校将学生分成高、中、低3个年龄段,鼓励中年龄段的学生参与到义工服务、环保活动和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中,高年龄段的则去探究所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何传播正能量,把爱和温暖传递到社会,并写成社会实践报告。
课本知识“活”起来
道德与法治作业是制作普法视频,地理作业是做旅游攻略……市荷城初级中学各学科组的教师积极探索学科特色作业,通过设计兼具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特色作业,让学生带着理论走向实践,将课堂知识活学活用。
“你好,我的小猫好像走进你们家了,能进去找一下吗?”
“这里没有小猫,你走错了,不好意思。”
这是市荷城初级中学2326班第7小组制作的普法视频开头的一幕,学生并没有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解说宪法的内容,而是通过贴近现实生活的情景演绎,继而引出我国宪法关于公民住宅不可侵犯的相关规定。
该小组长石舒伶向记者介绍,他们发现宪法与生活息息相关。小组讨论后,选取了非法侵入住宅、公民选举、男女平等3个主题,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普及宪法知识。通过制作视频,大家的法治观念有所增强的同时,沟通能力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这种创作既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以青年视角参与公共议题的积极实践,最终目标是让宪法精神‘活起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该校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组组长谭惠群说。
市荷城初级中学七年级2405班学生赖祖恩结合地理知识,制作了一份“云旅游”日本的手抄报。手抄报的中心位置是一幅手绘的日本地图,上面标注了日本所跨过的经度和纬度,地图周边则用思维导图将日本的国情、文化和景点等串联起来,整个版面整洁清晰。
该校七年级地理组组长杨小玲介绍,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寻找不同国家有趣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去感受世界文化的精彩缤纷,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