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 > 港北区 > 正文

七名老兵的“养兔兵法”

2025-08-11   来源:   作者:  

从军营到田野,戎装换农装,他们携手创业,攻坚克难,年出栏肉兔10万只

七名老兵的“养兔兵法”

全媒体记者 易舟琴 实习生 覃雨欣

8月1日,在港北区中里乡山花村福田屯的广西荣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兔产业园里,负责人岑金和与合作伙伴一起将一只只肥壮的肉兔从养殖笼舍转移至运输栏中,运往广东。全媒体记者易舟琴摄

8月1日上午7时,薄雾还未散尽,在港北区中里乡山花村福田屯的广西荣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兔产业园里,负责人岑金和已经身着迷彩作训服钻进了兔舍。只见他手法娴熟地抓起一只肉兔,手指轻轻在肉兔温热的绒毛间划过,满意地说道:“这批伊拉兔长势不错,下周就能出栏。”

去年12月,岑金和与6名退役军人携手共同创立了广西荣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们当中,有坦克兵出身的岑金和、李朝,通信兵出身的李怀瞻、谢浩非,以及从武警部队退役的杨联裕、黎栋全、韦家灵。

该公司以农业兔产业为核心,业务涵盖科研、育种、推广、销售、加工等多个领域,立志全方位向产业化发展。目前,项目一期已顺利完成,原本废弃的养鸡场,在他们手中摇身一变,成为了年出栏肉兔10万只的致富园。

从身着迷彩服保家卫国,到穿上养殖服扎根田园;从紧握钢枪,到精心打理兔笼,这7名老兵凭借军人的坚韧不拔,在田埂上打响了一场“致富攻坚战”。

脱下戎装,他们曾一度迷茫

1996年深秋,是岑金和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站在部队营区的银杏树下,他紧攥着退役证,指甲因用力而泛白。3年坦克连生涯里,他能精准测算坦克各项参数,在训练场上挥洒热血;可面对家乡的土地与未来的生计,前所未有的迷茫却将他笼罩。“在部队学的是开坦克,回家能干啥?”他十分焦虑。

退役后的岑金和尝试过两条路:先在单位上班,又用转业费开了家大排档,盼着能开启新生活。但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因缺乏经营经验,不到半年,大排档便亏空停业。

和他境遇相似的,还有杨联裕、黎栋全、李朝、韦家灵、李怀瞻、谢浩非等退伍老兵。他们虽带着部队锤炼出的过硬本领回到地方,却发现一身力气无处施展。那段日子,几个老兵常聚在一起,沉默地抽着烟,地上的烟蒂堆成了小山。话语间总绕不开“迷茫”二字:他们曾是保家卫国的战士,在部队雷厉风行、勇往直前;如今却在生活的浪潮中迷失方向,不知该如何迈出新的步伐,重寻自身价值。

战友的创业经验照亮心田

转机出现在2023年岑金和赴云南探望战友时。战友的肉兔养殖场里,一只只伊拉兔活蹦乱跳,满场生机让他眼前一亮。了解到这种肉兔出栏仅需70日至90日,单只净利润15元,还能享受退役军人创业补贴,岑金和心中骤然燃起希望,仿佛黑暗里撞见一束光。“要不试试?”他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养兔”二字,笔锋如当年写战斗决心书那般遒劲,裹着沉甸甸的坚定与期待。

回程的动车上,岑金和的手机屏幕始终亮着。他接连给战友们发去兔场照片,分享密密麻麻的考察笔记,字里行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太想和战友商量,一起抓住这个可能改写命运的机会。

很快,7人聚在岑金和家的堂屋里,一场决定未来的讨论就此展开。通信兵出身的李怀瞻、谢浩非熟稔网络技术,他们对着电脑查阅资料,认真分析:“伊拉兔出栏周期短,要是能养到万只规模,利润相当可观。”杨联裕、黎栋全、韦家灵则算起了后勤账:“饲料成本、防疫技术、销路渠道,每个环节都得像搭帐篷那样扎扎实实地铺开,半点马虎不得。”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眼中渐渐泛起光亮。曾经盘踞心头的迷茫悄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愈发笃定的神色。他们决意放手一搏,向着新的征程迈出脚步。

改造废弃的养鸡场作为新战场

启动资金是横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有的战友家境拮据,拿不出钱;有的想投钱,却被家人泼了冷水,遭到强烈反对;向人借钱时,更是四处碰壁,吃了不少闭门羹。但这群老兵没认输,仍四处奔走想办法。直到听说退役军人创业贷款有优惠政策,7人仿佛望见曙光。他们又凑在岑金和家的堂屋里,精打细算地盘算每一笔开支:“每人贷20万元,7个人就是140万元,加上咱们自己凑的,启动资金应该够了。”签贷款合同时,岑金和的手微微发颤——像当年签战斗决心书时一样,心里既紧张,又揣着对未来的热望。

启动资金有了,场地就选在山花村一个废弃的养鸡场,那里成了他们的新“战场”。第一次走进场地,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愣了神:杂草疯长过头顶,一派荒芜破败之景。但老兵们半点没退缩,李朝抄起镰刀就割草,动作还带着当年在训练场除草的利落,他扬声喊道:“咱当兵的,还怕这点草?”可真要把鸡场改造成兔舍,他们才实打实尝到了“隔行如隔山”的滋味。

没有设计图纸,就自己动手画,一笔一画反复修改;不懂养殖技术,便买来专业书日夜钻研,遇着难题就四处请教。李朝还把伊拉兔的生长周期、饲料配比等关键信息,做成了详细图表。

那年冬天寒风刺骨,老兵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钩机轰鸣着开工,他们踩着泥泞铺水泥地、装水帘系统。铁架柱子碍事,就借来切割机自己动手割;兔笼安装费太高,便跟着师傅学手艺,再自己摸索着装。杨联裕手上磨出了血泡,简单裹上纱布继续拧螺丝,笑着说:“当年在演习场,这点伤算啥?这点困难根本难不倒我们。”

田埂上的捷报:收获第一桶金21万多元

今年2月,第一批1000多只种兔从内蒙古运抵。老兵们像迎接新战友般,既紧张又兴奋,小心翼翼地将种兔安置妥当。可北方种兔到了南方,水土不服的状况突然出现,让大家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岑金和在兔舍守了整整三天三夜,每隔两小时就测一次温度,仔细记录种兔的进食量,寸步不离地观察它们的状态。经过反复调整和悉心照料,看着种兔渐渐恢复活力、蹦跳如常,他才在凌晨的露水中松了口气,脸上漾开欣慰的笑容。

为给种兔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他们把军营智慧悄悄融进了兔舍。种兔厂房里,三排铁栅栏里的空间被隔成一个个独立“营房”,每只母兔都有专属的空间,生活空间与安全得到双重保障;智能化温控设备将温度控制在28℃,为种兔营造出舒适环境;就连刚出生的幼兔,也被老兵当作襁褓中的婴儿般细心呵护。

5月,终于盼到商品兔出栏的日子。当浙江商人朱先生的货车装走3000只商品兔时,老兵围在磅秤旁,目光紧紧锁着屏幕上的数字。“21万多元”——看到销售额的瞬间,他们眼眶一热,这是辛勤付出的结晶,是汗水浇灌出的回报。那一刻,田埂上的风仿佛也染上了军营里的豪情,所有人都明白:所有辛苦与付出,都值了。

如今的兔产业园一派兴旺。2000只种兔孕育着新的希望,4万多只商品兔茁壮成长。今年5月到7月,兔产业园的5万多只商品兔已带来300多万元产值,朱先生等老客户会准时来拉货。老兵们算过一笔账:按眼下的养殖规模,两三年就能收回成本,明年还能进一步扩大规模。

“在哪都是战场,咱当兵的,就没有打不赢的仗!”这群曾经身着迷彩的老兵,面对前路,充满信心。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