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 > 港南区 > 正文

【凡人微光 港南典范】冼祖赵:满脚泥巴践初心 实干担当谋振兴

2025-05-26   来源:港南宣传   作者:  

在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大李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走村串户访民生,奔波协调谋发展,带领村民把曾经的薄弱村变成如今的“明星村”。

他,就是大李村驻村第一书记冼祖赵。他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以民生为根本,推动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冼祖赵,男,汉族,1981年5月出生,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人,大学文化,200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5年9月广西师范学院毕业后到贵港市桥圩高级中学工作,2019年到港南区融媒体中心工作,2021年被选派到港南区东津镇大李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让我们以展开画卷的心情,慢慢展开他的故事。

建强战斗堡垒,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初到大李村,冼祖赵就发现村里存在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党员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他深知,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必须把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微党课”“田间课堂”等形式,将理论学习融入日常生产生活。

“冼书记组织我们党员到附近的先进村参观学习,通过对比找差距、谋发展,党员们眼界更加宽了,思想得到解放,党员们对本村的发展都充满信心。”党员李沛球说道。

冼祖赵扎实推进“五基三化”系列行动,全力推动基层党组织迈向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新台阶;建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屯理事会,结合村庄规划编制,在大李村向南屯探索推进“留权不留地+兜底保障”宅基地微改革工作,组建“党员攻坚专班”,带领12名党员骨干仅用2个月完成大李村农村宅基地微改革试点创建工作,创新“三权分置”改革路径,累计盘活闲置宅基地23宗,面积1552平方米,相关做法获市委领导肯定,经验做法获《广西日报》报道。

为增强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冼祖赵牵头打造了“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在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助农增收等工作中亮身份、当先锋。在他的努力下,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深挖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新引擎”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冼祖赵通过走访调研,结合大李村的旱地多,耕种成本高的实际情况,组建土地流转工作组,与镇、村干部一道,入户积极动员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并于2022年初完成大李村沿郁江一带400多亩“旱改水”项目基地建设,基地配套完善了灌排设施、硬化道路、配套路灯等。

“以前江边很荒凉,一户一小块地,不好种东西,现在稻田都连成片了,出租后,每年我家土地租金都有2000多块钱。”村民李崇说。

村民尝到了甜头,基地很快就建起来,并投入的生产。基地每年安排周边群众30多人就近就业,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4万多元,332户农户每年户均土地流转租金增收600多元。大李村“旱改水”基地典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取得的新成效,多次被自治区、贵港市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贵港市委主要领导2次到基地现场指导工作,并吸引了区内外多批次领导干部前来观摩学习。

“冼书记和支书动员了我几次,希望我发挥专业特长回家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也跟我讲了很多现在国家支持乡村振兴的好政策。2023年底,我决定回村创业,建设笼养蛋鸭项目。在项目申请、土地申报、推进建设等方面,冼书记与镇里和上级部门做了很多协调工作,非常感谢他的帮助。”大李村新型设施农业笼养蛋鸭基地项目负责人李进光说。

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冼祖赵瞄准贵港市规模化蛋鸭养殖的“空白市场”,与村支书先后奔赴湖南衡阳、湘潭等地调研考察蛋鸭项目,主动对接在外企业家返乡发展设施农业,促成总投资额4500万元的贵港市首个层叠式全自动蛋鸭设备项目落户向南屯。建立项目推进清单,协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现场办公7次,争取衔接资金300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2024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分红15万元。

“得到第一书记的帮忙,我现在在蛋鸭基地上班,离家里又近,每个月都有3000多元的工资。”脱贫户梁春芳说道。

此外,冼祖赵充分挖掘大李村冬闲田潜力,因地制宜开展“冬种马铃薯”项目,协调农技专家驻点指导,实现亩产达2000公斤,带动23名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

“2024年大李村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现在产业发展起来后,道路也拓宽了,村庄建设也好了,希望工作队和村委带领群众把我们村建设得更加美好。”老支书李耐健说。

聚焦民生福祉,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大李村靠水缺水”,这是大李村一辈辈种田人发出的无奈感慨。大李村比邻郁江,因江岸落差高,取水困难,每逢干旱季节,村民为了取水灌溉都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

“2025年春季遇到了几十年没有遇到过的干旱季,村里去年底建好的泵站和水渠,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村委的帮助下,现在都有水插田了。”村民李府东高兴地说。

大李村位于郁江江畔,因堤岸落差高,取水困难,加上大李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地解决。针对群众急盼的灌溉用水问题,冼祖赵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水利建设资金,2023年建成日供水200吨的二级泵站一个,2024年完成了6.7公里三面光水渠建设,并对全村10处共60亩的旧水塘完成清淤蓄水,2024年底全村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大李村大塘屯有3户人家住在离村中心约两公里处,且附近有农田近百亩,通往那里的道路一直没有硬化,路面常年坑坑洼洼,村民出行和耕种很不方便。

“之前我多次反馈道路出行不便的问题,希望能硬化我们几户的道路,几年了都没办成。冼书记来了之后,我也向他反映过,以为他没记在心上,想不到现在门前的道路真的硬化了,我们三户人都非常高兴,我去年种有10亩田,今年打算再种多5亩。”脱贫户李炎初高兴地说。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协调后盾单位支持。四年来,冼祖赵累计争取民生项目资金超过300万元,推动实施“亮化工程”新装太阳能路灯290盏,受益群众达2300人;同时,推动实施硬化产业道路3.12公里,争取中央革命老区项目资金210万元用于建设大李村村史馆。

大李村向南屯位于沿江一带,2024年前村庄因周边灌木杂草丛生,竹林密布,下雨天泥水横流,给群众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村民向驻村工作队反映,想在向南屯建设一座小公园,改变目前的生活环境。

了解群众想法后,冼祖赵与村支书及时沟通,组织村干部、工作队员召开专题工作会,商讨本村村庄建设计划,并向镇里汇报,寻求上级部门的支持。同时,组建向南屯理事会做好土地使用的摸排和群众思想动员工作。

“第一书记打了3次电话给我,两次到家做我思想工作,书记很用心的,我也把自家的老宅基地腾出来给屯里用了。”看到小公园建成后村民刘彩艳乐呵呵说道。

“向南屯村庄建设从规划、完善理事会、群众思想动员,到建设跟踪,冼书记都亲力亲为,做了大量工作。”东津镇挂村领导李艳说。

此外,冼祖赵还多方协调,村民喝的自来水干净放心了,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医疗服务水平更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让大李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壮大集体经济,激活乡村发展“动力源”

“大李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乏力,基本没有多少收入,村里很多事情办不了。冼书记到村后,我们常一起探讨村中的发展,比如如何盘活土地资源,如何发展产业。通过共同努力,加快了村里的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现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很多,村里可以办更多公益事业了,群众也得到实惠。”大李村支书李立勇说。

针对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冼祖赵建立“难题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组织5次专项协调会,成功化解长达6年的集体资产纠纷等2个历史遗留问题。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冼祖赵立足本村实际,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发展产业项目等方式,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他将村里土地进行整合,租赁给企业,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2万元;通过创新“三变”改革模式,流转土地520亩,推动村集体以60亩建设用地入股蛋鸭养殖项目,建立“保底分红+阶梯分成”机制,实现集体经济收入三年增长428%。

经过不懈努力,大李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11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58万元,实现了从“薄弱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蜕变。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不仅增强了村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21年,冼祖赵从港南城区来到大李村,勤勤恳恳,扎实开展工作,用他的脚步走遍了大李村的每一个角落,大李村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他的辛勤付出。2023年,两年的驻村轮换工作期满,冼祖赵带着满怀的深情,选择留下来再干两年,决心要让大李村换新颜。2025年,他做到了。四年来,冼祖赵荣获定期记功奖励、贵港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荣誉(奖励)。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有人问我,驻村苦不苦?说实话,苦肯定是有的,但看到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丰功伟绩,有的只是朴素的语言和朴实的行动。冼祖赵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