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在桂平市石龙镇新村村田间地头,多台插秧机在田地里穿梭作业,行进之处,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插秧机托架上依次滑落,整齐地插在田地里,为稻田披上了一袭绿色“新装”,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一会儿,农民将插完秧苗的插秧机停靠在田垄边进行补苗,一幅繁忙而充满生机的农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早稻插秧忙 田间披“绿装”
清晨,石龙镇新村村的田埂上,晨雾还未散尽,村民陈华锋已经开着农用车驶向永和工厂化育秧中心搬运秧苗。“现在搬的这批秧苗够插20多亩地了,跟着杨支书种植优质稻,这条路走得稳当!”他一边麻利地搬运秧苗一边说,今年计划种植140多亩早稻,但由于天气持续干旱,他决定先集中力量种植有水源保障的60多亩农田,剩下的80多亩只能等有水源时再耕种。“亩产500公斤左右,而且这个品种价格很不错,又有合作社兜底收购,不用担心销路,我只管把地种好,收成就稳了。”陈华锋说。
4月3日,新村村农民在育秧中心搬运秧盘。全媒体记者杨小露摄
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逐渐连成片,在新村村,像陈华锋一样发展优质稻种植的村民已有300多户,占全村农户的75%以上,种植面积近3000亩。
“我自己也种有100亩,但更多的是承接和引导本村及周边耕种任务,通过育、种、收等服务,为农户们带去便利,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农户收入,还进一步推动本地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新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伟介绍,该村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农机服务队,通过实物资产出资的方式入股新村村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推行“小田并大田”,建成占地50亩的农业产业基地以及占地23亩的育秧工厂,为本镇和周边县(市、区)提供跨区作业服务;投入的800多台新型农机具,可满足1万亩稻田育秧、耕地、插秧、护理、收割等机械化运作需求。
4月3日,新村村农民在操作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全媒体记者杨小露摄
近年来,新村村全面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兴农、科技助农,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努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该村计划种植早稻4800多亩,全村水稻生产“耕、种、收”机械作业率达100%,预计在4月底全面完成插秧工作。
如今,在现代农机技术的推动下,该村打造“稻香新村”农业生态园,建设面积5.2万亩,把示范区打造成为具有桂东南特色的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曾获评为广西现代特色(核心)示范区三星级、四星级,新村村成为桂平市小有名气的“农机村”“稻香新村”。
春播春种有奔头 特色产业促增收
在新村村玉米种植基地,一排排玉米苗随风飘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农民趁着晴好天气,抓紧时间播种玉米。大家分工明确,有的熟练地将玉米种子种入土中,有的在浇水,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今天刚好种完最后一批白甜糯玉米,今年种230亩,亩产能达到1000公斤,第一批预计两个月之后就可以收获了。”基地负责人黄雁捷说,2017年开始试种玉米20亩,最初每天要在基地和贵港市区市场间往返,通过坚持开拓市场,逐渐积累起稳定客源。如今通过产地直销模式,客商直接到田间地头采购,彻底解决销售问题。在品种选择上,黄雁捷曾引进海南、云南等地品种,均出现“水土不服”情况。经过反复试种对比,最终确定适应本地气候的白甜糯玉米为主栽品种,凭借甜糯适口等特点,在北方市场广受欢迎。
目前,该基地白甜糯玉米种植工作已完成,预计年产量约23万公斤,每年可创造5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30多万元。
“我在这个基地务工好久了,玉米种植、收获都需要工人,今年开春开工我又来了,在这里不仅能赚到钱,还能照顾家里。”务工村民吴大姐高兴地说。
玉米种植是新村村发展特色产业的缩影。近年来,该村在党建引领村屯理事会的推动下,由党员带头、群众参与,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治理撂荒地和综合利用冬闲田等,因地制宜引导村民种植三华李、草莓、番石榴、大青枣等特色水果及甜玉米等5200亩,带动200多人就业;该村还开启乡村集种植采摘、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新模式,带动农民增收。此外,该村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设小龙虾养殖基地100亩,总投资400多万元,年产值1200万元,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助力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万元。为村民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殖,助农增收100多万元,以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兴业富民,促进农民增收。
从移居到宜居 乡村光景处处新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我们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凝聚发展共识,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增强发展活力。村集体在巩固传统养殖产业优势的同时,积极开辟产业融合新路径,着力培育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让乡村振兴的动能愈发强劲。”杨伟说。
新村村是桂平市1969年至1971年为响应国家兴修水利水库政策所规划建设的村庄,移民主要来自陆川古城镇、桂平市麻垌镇(六陈水库库区),各族群众聚居于此,经过多年发展,人口从建村之初的约100户1000人,到目前共480户2047人。
为打造宜居乡村,近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由党组织引领,屯级理事会搭台,群众广泛参与,同时充分发挥屯级理事会联系经济能人的纽带作用,通过发动经济能人、党员、群众积极募捐以及积极申请资金,建设文化中心、灯光球场、舞台、绿化公园,硬化道路、安装路灯、建设排污排水工程等一批惠民生基础设施;村民自筹140多万元资金并投工投劳400多人次参与到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中,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截至目前,该村村屯道路硬化8.6公里、拓宽道路面积11807平方米,配备有村史馆、现代化村小学、文化中心、文化公园、娱乐健身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设施,以及水上乐园、特色稻虾垂钓区、水稻观光游船等休闲农文旅观光服务设施。
如今,该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从原本不到5万元发展至目前的30多万元,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好,该村从移居到宜居,正在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加速迈进。去年,新村村入选自治区第四批广西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村,其经验做法入选广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典型案例;曾荣获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绿色村屯、2021年度贵港市乡村振兴标杆示范村、2022—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村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