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打篮球、跳房子……2月14日上午9时,随着一阵铃声响,我市安静的校园瞬间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涌出教室,操场上开始沸腾起来。
课间十分钟,孩子们能做什么?
日前,“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话题引发热议。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指导地方和中小学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对于办学条件存在困难的学校,“一校一案”制定具体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间十分钟活动,错时、错峰组织大课间活动。
课间十分钟,孩子能做什么?近日,记者走访我市部分学校,体验不一样的课间十分钟。
东龙镇第二中心小学花球操现场。(记者黄自福摄)
课间十分钟,孩子能做什么
12月14日,伴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港南区木松岭学校的孩子们鱼贯而出,“斗鸡”、跳绳、打篮球……宁静的校园瞬间被点燃。
“我先来摇绳!”一个八九人组成的多人跳绳“小团队”引起记者注意,绳子摇动,孩子们灵活的身子在阳光中舞动。从组队到分工,他们用时不到一分钟。
在游戏过程中,被绳子绊倒的同学就自觉去替换同学摇绳子,然后游戏继续。记者在旁边观察发现,所有人轮一回大概需要两分钟。课间十分钟,每个孩子都能轮上三至四回。
上课铃声响起,在外活动的孩子们自觉地停下活动,纷纷向教室跑去,不到半分钟的时间,热闹的校园又瞬间恢复了宁静,随即便传来琅琅的读书声。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自2016年起,我市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要求各中小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即在第一节课下课后开展大课间活动,积极探索大课间活动方式和项目,为大课间做“加法”,其他课间时间分别安排做眼保健操或者自由活动。
伸手,踏脚,转身……11月22日上午9时,覃塘区东龙镇第二中心小学大课间“花球操”正在操场上进行,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旋律,同学们双手持着花球,迎着阳光,踏着节拍,整齐地跳起来。此时,明媚的阳光正照在同学们的身上,笑脸与彩色花球相映,剪影成一幅写意图画,显得缤纷多彩。
该校老师刘雁飞介绍,学校每天坚持开展大课间操活动。跳完花球操接着跳扇子舞,把两套操做完还有一些时间,就留给同学们自由活动,可以打篮球,也可以跳绳,或者看看课外书。
市教育局教科所体育专干张彬云介绍,我市中小学校主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目前,全市各中小学校已形成以大课间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十分钟小课间为依托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参与度高的课间活动,让学生在课间中“动起来”。
因地制宜,玩转课间十分钟
“目前,制约中小学开展课间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是场地,部分中小学在校内活动的场地都较为紧张。”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项晓表示。
场地受限怎么办?市荷城初级中学除了充分利用好足球场、体育馆和篮球场等主要运动场所外,特别向校园小广场,教学楼、宿舍楼之间的空地要场地,分区域安排各年级学生开展扇子舞、运动操、跑操等活动,空间窄小的地方则安排跳绳运动等。
记者在课间时间碰到该校正在跑步的九年级学生黄奥。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的运动是100米跑,课间经常会约上几个同学一起比赛,瞬间爆发的动力感和速度感可以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很好的宣泄。
市荷城初级中学副校长余运芳介绍,该校针对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成长特点,有目的地编排大课间活动,通过跑操、跳远和抛实心球等运动增加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2月14日,记者来到港南区第一小学,看到课间时间同学们正在兴高采烈地跳“格子”——欢快的脚步,铃铛般的笑声,场面热闹非凡。记者也忍不住加入到“跳格子”游戏中,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正在“跳格子”的杨梓涵告诉记者,以前这样的游戏只有在幼儿园和家里玩过,没想到上了小学还能玩,太开心了。
为了解决运动场地受限问题,港南区第一小学因地制宜,推出经典的“跳格子”游戏。该校校长胡丽姬介绍,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今年9月,该校花了数天时间,用彩色颜料,在低年级教学楼的过道里绘制出五彩缤纷的“跳房子”“大脚丫”“找拼音”等游戏格子,吸引孩子们参与课间活动。该校下一步还计划在高年级区域绘制围棋、象棋等棋类的棋盘,丰富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活动内容。
在解决运动场地受限问题上,港北区教育局则还推出课桌操。该区建设小学的课桌舞非常受欢迎。同学们以课桌为道具,或鼓掌为拍,或击桌作势,身体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运动。同学们坐在座位上或者是站在课桌旁也能够顺利完成。室外操与室内操轮换,交叉进行,课间活动场地受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课间十分钟”,秀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随着铿锵有力的《中国功夫》音乐声响起,学生起势抱拳、正前踢腿、弓步冲拳,动作行云流水,出拳刚劲有力……这是12月14日上午,港南区木松岭学校大课间的一幕,2000多名学生正在做武术操,场面盛大恢宏,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武术的精气神。
校园是孩子成长的大舞台。我市部分中小学在夯实体育锻炼打造丰富多彩的大课间的同时,还为大课间活动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培育学校文化精神,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据悉,港南区木松岭学校的武术操是由该校任教体育的政教主任陆启防精心编排的,一招一式强劲有力,孩子们练习时精神抖擞。大课间武术操结束,该校六年级学生甘若汐告诉记者说:“练武术操时,我最喜欢的是冲破喉咙‘哈’的叫吼声,有一种气吞山河、肩负民族振兴的感觉。”
港北区荷城小学邀请市戏曲传承人黄新兰,到学校指导大课间活动项目。该校的大课间活动是跳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操——以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为蓝本,简化部分动作,融入贵港粤曲地方特色,将戏曲的韵律和手、眼、身、法、步等元素展示出来。
“对于我们而言,戏曲表演唱念做打的四项基本功里,最基础的入门就是做。戏曲操中眼随手动和撑掌、按掌等动作,带给孩子的是一种精气神。”该校音乐教师梁永健介绍,通过学习戏曲操,将美的艺术形式带给学生,从小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物化于日常生活中。
“练习戏曲操一撑一展一眼间,让我有一种很精神很帅气的感觉,也让我感受到了戏曲的内在美。”荷城小学五年级学生钟可馨说。
樟木镇黄道小学潘古分校课间十分钟孩子们正在开心跳绳。(记者欧钰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