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转与学生谈心。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在覃塘区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英语课前朗读听起来有些不一样。八年级学生的声音和着“壮味英语”广播的节奏,唱着壮歌学句型,老师的手机里存着上百条学生的英语朗读语音。这一切,都源于一位教书27年的英语老师——黄转。
让英语“唱”进心里
1998年,黄转被调到蒙公镇民族中学时,面对的是一群习惯讲壮语、对英语充满畏惧的孩子。“那时候,孩子们用汉字标注英语发音,‘morning’读成‘摸你’,‘good’读成‘骨的’。”黄转回忆道,“但他们眼里有光,只是需要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她从壮族文化中找到了。她把广西三月三、铜鼓传说拍成双语微课,让孩子们先用壮语讲故事再译成“壮味英语”广播,循环播放;她周末背着旧电脑走村入户,将壮族民调填上英文歌词,带着学生在田埂上开办“移动英语角”。英语不再是陌生的符号,而是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
学生小朱最初英语总不及格。黄转发现她对鼓点敏感,就让她用铜鼓节奏领读。对英语重新燃起学习兴趣的小朱还把壮锦图案做成单词卡,每天认读5张。一年后,这个曾经害羞的壮家女孩用壮话+英语演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不仅拿了全校才艺表演一等奖,还在村里办起了“晒谷场英语角”,带着伙伴们对着星空大声说英语。
用教育“燃”起梦想
乡镇学校留守儿童多,黄转深知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见”。很多家长不识英文字母。黄转就把手机变成“移动教研室”,每晚在微信群逐条听学生朗读、点评。
她不怕“三缺”——缺语言环境、缺家庭陪伴、缺文化认同,怕的是“孩子不敢做梦”。
她曾带过一个叫小玲的女生,成绩中上,去年期中考试后开始频繁逃课、厌学,与父母冷战。
黄转没有批评她,而是悄悄观察、聊天,发现小玲擅长跑步,却因父母说“不务正业”而自我放弃,用“叛逆”来掩盖自己的无力感和被否定的痛苦。
黄转鼓励她:“跑步是你的光,英语也可以成为你的翅膀。”
她帮小玲协调训练与学习,在课后帮助她梳理知识点、鼓励她坚持梦想。在一次摸底考试中,小玲的英语成绩从10分提高至70多分。毕业时,小玲说:“黄老师,是您让我相信,我不仅可以跑得快,还可以飞得远。”
让知识“活”在乡土
黄转的课从不局限于教室。
她曾在操场用粉笔画格子,让孩子跳着喊动词过去式;把课文改编成短剧,让学生自导自演;她甚至带学生录制“壮汉英三语微课”,在校园广播每天播放。
“我们要让知识有乡土的味道,也要让乡土的声音被世界听见。”黄转说。
她主持的《民族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课题,获2024年广西教学成果二等奖。但她更骄傲的是“孩子们现在敢用英语讲铜鼓的故事、唱壮族的歌”。
“我们都喜欢上黄老师的课!”八年级4班学生韦梦菲说出了学生们的心声,“黄老师的课通俗易懂,我们理解起来很快。课后,她也总会耐心地为我们解答。”
夕阳西下,黄转站在校园里,听着孩子们用英壮双语朗诵课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