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展示的“多段式完全热解有机垃圾全量化处理装置”让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越来越高效。
5月20日、21日,2023年广西科技“两周一展”线下展示活动——广西先进技术展示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展示广西重点产业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南宁展厅,南宁科技企业纷纷拿出自己的核心科技产品,通过展板、现场试验演示、实物展示、现场解说、视频观赏等多种形式,让公众近距离了解南宁科技自主创新的“智造”能力。
在本次先进技术展中,南宁围绕活动主题积极组织15家科技企业参加线下展出,参展项目涵盖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铝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食品生产加工、环保与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八大产业21个高新科技项目,全景式展现了近年来南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产业发展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就,以及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获得与会人员及专业观众的广泛好评。
小芯片有颗大“芯”脏
随着智能物联网、人工智能、云储存等新技术广泛落地,作为应用面最广、市场比例最高的集成电路产品,存储芯片的需求显著提升。我市一家科技企业参与并主导了一项半导体器件国家标准制定,累计获得2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半导体存储产品”助力南宁芯片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存储领域的芯片设计与技术创新一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要地之一,南宁具有良好的存储产业和人才基础。”该展位负责人说,研发是企业发展之根本,企业积极追求技术创新,专注半导体存储产品的研发,围绕业内芯片设计高性能、低功耗的发展趋势,研发团队为服务器核心硬件提供DRAM模组,用高标准设计确保高速信号传输的完整性。
优异的产品表现与技术能力,不仅帮助公司在短期内实现市场突破,还吸引全国投资机构纷至沓来。目前,该公司消费类固态硬盘及内存出货量长期排名全球前5,并与全球存储芯片巨头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各大知名PC、服务器等整机企业的重要供应商。
桥梁智慧感知以“智”促“治”
邕江大桥、青川大桥、南宁大桥……南宁有着众多的跨江大桥,对区域交通的畅通运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桥梁损伤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检测和维修,轻则影响行车安全和缩短桥梁使用寿命,重则导致桥梁突然破坏和倒塌。因此,建立一套针对桥梁的智能在线监测系统显得尤为迫切。
“我们研发了应用于桥梁生命周期监控的静态/动态采集仪,可为桥梁监测、运维工作提供全面的智慧化支撑和安全性保障。”该项科技负责人覃力更告诉记者,企业自主研发的静态采集仪,是一款多通道高精度的振弦式数据采集设备,采用国产主控芯片,实现多通道电子半导体开关切换,无机械继电器,使用寿命长,适用于长期监测,同时集成太阳能和大容量锂电池,实现绿色能源作为电源运行工作,可支持离线采集、全自动化调零、远程升级,主要应用于桥梁应变检测、钢结构检测等领域。而动态采集仪则主要用于桥梁结构应变、结构振动高频传感器数据采集,目前已应用于一些桥梁的全生命周期监控。
科技助推无障碍事业发展
一副小小的手套,能让听障人士自如地与外界对话……我市一家科技企业参展的“易手语无障碍解决方案”项目能解决听力障碍残疾人因为语言障碍无法平等共享公共服务的难题,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便利条件。
展示现场,工作人员戴上手套为大家演示。记者看到,该项科技由手套和App两部分组成,一方面,听障人士佩戴手套打手语,App采集并识别手语的动作,翻译成文字显示在手机上,同时播放声音,便于健听人士接收信息;另一方面,App可以进行“手语同声传译”,健听人士说话可以被语音识别,AI虚拟主播将语音文字转化为手语动画,方便听障人士接收信息。
“我们的项目适用于体育场馆、社区、电视台、特校课堂、会议室、会展、党建室、新媒体直播工作室等,用于信息展示和发布的公共服务窗口,能有效帮助听障人士融入社会,改善其生活、学习和工作质量。”该项科技负责人秦臻告诉记者,企业致力于新型传感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数据融合软件的研发,拥有多项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在各项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国产化率超过90%。
自主科技进军航空航天领域
当前,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随着发动机盘、轴类零件、涡轮机匣、起落架等航空航天零部件的加工难度不断增大,各种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层出不穷。我市一家企业带来的“航空航天零部件(火箭燃料贮箱壁板)机加工项目”受到业内人士关注。
“我们依托自身在航空航天和船舶材料端的技术优势,延伸自身产业链和服务链,向产业中下游的零部件精深加工领域布局。”该项目负责人何克准告诉记者,企业通过成立航空零件精深加工项目组,新增数控加工中心设备,开展航天大型铝合金部件(如火箭燃料贮箱壁板)、航空机载结构铝合金大部件以及船舶领域LNG罐体铝合金部件的精深加工,目前已具备给主机厂带料加工及装配的能力。
炸礁船最大炸深60米
炸礁船是当今水工作业环境中广泛使用的工程船,可进行水下爆破、沟槽开挖等。我市一家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炸礁船“河海钻18”水下疏浚炸礁能力突出。
“我们自主研发的钻机船设备,最大炸深60米,装备涌浪装置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适应各种海况的港口航道施工。”该展位工作人员梁建华告诉记者,自主研发的钻机设备获得多项实用新型及外观专利。
得益于南宁市良好的营商环境及科技政策支持,该企业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并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2022年该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拥有3项发明专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环保效益。
打造极致出行新体验
南宁展厅,一辆有“情感”、有“温度”的新能源汽车吸引了众多观众上前咨询。“这是一款‘运动型科技轿跑’,提供增程式电动、纯电两种动力类型,纯电续航最高715公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一款运动型科技轿跑,无论是硬件配置还是智能化水平,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据了解,该车智能座舱系统采用的第三代骁龙座舱平台8155芯片,是目前行业内领先的座舱解决方案,一方面,其强大算力能够支持和扩展智能座舱各类应用,可为车主带来流畅、细腻、生动的智能座舱操作体验;另一方面,还可实现更具未来感、科技感的AI智能手势识别控制等多项整车控制功能。座椅的通风、加热、按摩和记忆等功能也一应俱全,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安全、更加智能娱乐的座舱体验。
热解技术实现垃圾全量化处理
农村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我市这家科技公司展示的“多段式完全热解有机垃圾全量化处理装置”能让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越来越高效。
“我们这套系统由‘自动上料系统+窑炉分解系统+烟气处理系统+水渣循环系统+灰渣处理系统’组成,可将垃圾中的水分、碳氢化合物以及焦油等挥发性成分去除,碳化热解后只剩下惰性的固体残余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项目适用于县城、乡镇、农村、山区等分散型生活垃圾、禽畜粪便、废弃秸秆、工业有机垃圾(无重金属)、种植养殖废弃物、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等的处理。”该项目负责人魏江洲告诉记者,近年来,南宁多举措支持科技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科技创新迈上了新台阶,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瞪羚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专家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拥有各类专利近100件以及相关专利产品设备。
城市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科技是“内力”。一项项科技自主创新项目,浸润着全市科技战线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下一步,我市科技工作将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瓶颈和人才需求,集中力量组织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产品开发,以一个领域或一项技术创新培育一个细分产业,盘活一个产业集群;全力加快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申报培训、培育服务等工作,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工作,发动挖掘符合条件的企业“应评尽评”,加快形成梯次提升格局,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努力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冯梓剑 通讯员闫慧
本版图片:本报记者黄维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