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平南县龚州陶艺实践基地,午后的阳光洒在庭院里。在工作室的一隅,李英贵低着头,专注地揉捏着手中的黄泥,揉、搓、捏、刻……短短几分钟,一团毫不起眼的黄泥就变成一张枯萎的荷叶。一杯清茶、几把陶艺刀,他便能度过半天,这是李英贵最享受的创作时光。
从一个19岁的毛头小伙子一路走来,李英贵与陶艺已结缘23个年头。凭着对陶艺的热爱与执着,他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2017年,他的作品《陶花香里说丰年》获中山市工艺美术作品展“文化创意奖”银奖,同年,他的作品《丹雀呈祥》获中山市工艺美术作品展“文化创意奖”金奖;2018年,他的作品《栖山而居》获珠三角工艺美术精品评比“工美金匠奖”银奖,同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他“广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9年,他的作品《归宿》在“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不久前,他的作品《雀之恋》在第六届中国(大连)国际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中艺杯”创新设计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这也是我市首次在该大赛中获金奖。
李英贵在给画好的瓷坯上釉。(记者黄远会摄)
机缘巧合 萌发陶艺初心
今年42岁的李英贵,是平南县丹竹镇东山村人。小时候的他下水抓鱼、上树掏蛋,好动、调皮,没让父母省过心。如此闹腾的性格,却在父母送他去学绘画时,一坐就是半天,即便别的小朋友叫他出去玩,他也不理会。正是儿时两年短暂且充实的学习经历,在他的心底埋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
2001年夏天,李英贵从宜山师范学校(现更名为河池学院)体育专业毕业后,独自前往广东省中山市找工作。然而,短短几个月内,他换了多份工作。“那时,我尝试了很多份工作,都不感兴趣。”李英贵告诉记者。后来,偶然看到中山市小榄镇菊城陶屋的招工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凭着自己的绘画功底被选中当学徒。
在菊城陶屋,看到精美的陶塑作品,那一刻,他决定把陶艺当成一生的事业。“当时觉得很震撼,原来用泥可以制成这么多精美的作品。”李英贵回忆道,进厂后,试用期是两个月,两个月后能否被录用,由老板考核决定。
为了能留下来,每天下班后,李英贵都会拿一团泥回宿舍,自学苦练,废寝忘食。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后,老板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闪光点”——手法稚嫩、形象笨拙,但很有灵性,不受拘束,质朴率真,没有“匠气”。于是,李英贵通过了考核。
通过考核只是第一步,一件陶瓷要经过炼泥、摞泥、拉坯、修坯、画坯、制釉、涂釉、烧制等10多道工序,要学会制陶的全流程工艺并不容易。为了学会每个工序的手艺,李英贵早起晚睡,争着给师傅们打下手,遇到问题就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师傅们也渐渐被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打动,并把一些工艺秘诀告诉他。“俗话常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李英贵苦笑道,比如仿古釉料配方,师傅只说可以使用哪些原料,但不同颜色的釉,配比是不同的,师傅绝不肯透露具体的配比。只能靠自己琢磨,一遍遍去调配,一次次烧制成品,直到烧出来的成品颜色自己满意为止。正是通过无数次试验,李英贵掌握了10多种颜色釉的制作方法。
炼泥、拉坯、修坯、画坯、制釉、上釉……每一个工序,都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自学自练。”李英贵说,手艺活需要时间沉淀,要耐得住性子、经得起诱惑,才能成就好作品。他很感谢那6年的工作经历,让自己全流程学会制陶工艺。 艰难创业 走过许多弯路 掌握制陶工艺后,创业的激情就像一把火,一直在李英贵的心里燃烧着。2007年,他从菊城陶屋辞职。正当他想开办属于自己的陶瓷工艺厂时,一位朋友因工厂濒临倒闭,请他出手相助。一向重情义的李英贵没有推脱,凭借精湛的贴花手艺,帮助朋友力挽狂澜。 两年后,朋友的工厂步入正轨。李英贵心想,既然自己能帮朋友撑起工厂,那证明自主创业的时机已成熟。 说干就干,2010年,李英贵在中山市创办粤桂陶瓷工艺品厂。刚开始,由于资金有限,他请不起熟练的工人,只能请自家的亲戚帮忙。亲戚们没学过制陶工艺,没有任何的基础,他只能事事亲力亲为。 “制陶的工序一环扣一环,只要一个环节没做好,这个产品就会前功尽弃。”李英贵解释道,在菊城陶屋工作时,他最擅长做手捏贴花,其他的工序,他也知道如何操作,但不是特别熟练。开办制陶厂后,他才深刻体会到制陶的每一个工序都蕴含着奥秘,看似简单的步骤,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泥有杂物、泥的黏性和湿度不够、涂错釉、烧制的温度不稳定等等,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创业的第一年,有许多产品是开裂、起泡的次品,产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回忆起创业的艰辛,李英贵坦言,房租、亲戚的工钱、制陶的成本……沉重的财务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那时,为了推销产品,他经常骑着摩托车,顶着烈日走街串巷。长时间的高温暴晒,他的脖子和胳膊都晒脱了皮。“那时候债务缠身,身心疲惫。”李英贵苦笑着说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能咬牙坚持下去。 幸运的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不断试验和改进后,李英贵和亲戚们的手艺逐渐娴熟,次品出现越来越少。创业的第二年,李英贵的工厂生产的陶盆获得了市场认可,销路越来越好。第三年,他把欠朋友、亲戚的钱还完了。后来,工厂越办越红火,这让李英贵坚信,只要凭自己的热爱努力坚持做下去,总会迎来希望和光明。 取材生活 作品屡获大奖 踏入李英贵的工作室,仿佛走进了一间艺术馆。各种造型的泥塑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飞禽走兽、萌宠动物、鸟语花香的景致、十八罗汉……这些泥塑工艺品题材丰富、栩栩如生、釉色绚丽、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李英贵坦言,从事制陶23年,他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多源自对这门手艺的热爱。工作之余,安静地坐在工作室里,一杯清茶、一团黄泥、几把刻刀,让思绪沉浸在陶土中,这是他最快乐的时刻。“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可以和创作相提并论,只要开始创作,我的世界里就只有泥巴和刻刀。”李英贵说。 李英贵认为“艺术源自于生活”。他透露,他的创作灵感源自他对生活的观察,水中的鱼、树上的鸟、撒欢的宠物、盛开的鲜花……都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我最喜欢逛花鸟市场,每次看到漂亮的小鸟、造型独特的树桩或盆景,我都会拍照存档,创作时,这些素材都会用得上。”李英贵告诉记者,2019年,有一天,他去逛花鸟市场,看到一个造型别致的树桩,心生欢喜,便拿出手机拍照。后来,他以这个树桩为原型,精心创作了一件泥塑工艺品:在粗壮、弯曲的树桩上,站着十几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鸟。这件名为《归宿》的作品在“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 李英贵的作品《归宿》。(记者黄远会摄) 李英贵的作品《归宿》在2019年“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荣获金奖,图为获奖证书。(记者姜佳坤摄) 对于泥塑创作,从构思到成品,李英贵坚持自己亲手制作。他习惯于不打草稿不画图,而是在大脑中直接构思。他说,画了图就把思维固定了,万一图纸有缺点,却看不出有缺点,作品也就有了瑕疵。“创作一件精品,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去构思,待到胸有成竹,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制作。”李英贵解释说,若是制作时间过长,泥土变干硬了,就做不成了,所以要在动手前构思好,把每一个细节想通、想透。 在李英贵看来,泥塑工艺品是“泥、艺、釉、火”的完美结合,从构思到制作,要对每一个环节精益求精,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展示出陶艺魅力。在他创作的众多工艺品当中,2019年创作的《雀之恋》就是展现神奇窑变和绝美釉色的经典作品。“这个作品还没入窑烧制前,由于釉的主要成分是草木灰,上釉后,整个作品看起来像是灰色。实际上,入窑经1250度高温烧制后,孔雀的羽毛是五颜六色的,非常绚丽。”李英贵自豪地说,《雀之恋》的创作灵感源自他在动物园看到一对嬉戏的孔雀,花费了几个月才完成创作。这个作品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他对这个作品特别满意。今年,市二轻联社选中《雀之恋》,并送去参展。果不其然,《雀之恋》在第六届中国(大连)国际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中艺杯”创新设计作品大赛中大放异彩,斩获金奖。 李英贵的作品 《雀之恋》。(记者李园园摄) 在造型、手工、釉色、窑火等方面摸爬滚打多年,加上2018年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为师后,李英贵的手艺越发精湛,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工艺美术展览并屡获大奖,获奖证书贴满一面墙。 回到家乡 努力传承陶艺 曾经在中山市发展陶瓷工艺事业的李英贵,由于父母年纪大了,加上家乡发展得愈发红火,2019年,他将工作重心转回到丹竹镇东山村,在家门口开办了陶瓷厂。 在李英贵的厂房里,记者看到许多画面生动精致、线条流畅的陶盆摆放在空地上,等待入窑烧制。“买我们厂陶盆的客商大多都是广东人,也有部分客商是本地人,不久前,一个大安镇的老板订购了100只盆景陶盆。”李英贵笑着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陶瓷厂的经营逐渐起色。 待上釉的瓷坯。(记者蒙思婷摄) 虽然李英贵的陶瓷厂投入使用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吸纳当地10多个村民进来务工。东山村村民苏琴从建厂之初就在这里务工,现在的她已经学会拉坯、修坯这两道工艺。“我们来这里干活,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钱,这里离家里近,也方便照顾家人。”正在修坯的苏琴高兴地说。 李英贵说,陶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品之一,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皿,更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回到家乡后,他发现人们很难接触到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陶瓷非遗文化,所以萌生了弘扬和传承陶瓷工艺的信念。 “原本,平南县也有制陶作坊,然而现在的年轻人嫌制陶工艺费工夫,赚钱少,都不愿意花心思去学制陶了,平南的制陶业也随之落寞了。”李英贵说,回到家乡建厂是一个新的起点,他最大的心愿是逐步打造陶艺体验基地、陶艺研学基地、陶瓷展销基地,让家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陶瓷文化,学习和传承陶瓷制作工艺,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