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是覃塘区大岭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带来的喜人图景。
近年来,大岭乡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围绕“强引领、夯基础、激活力”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驰而不息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将党建“软实力”转化为促进农村发展的“硬支撑”。近日,该乡获评为“2023—2024年度贵港市乡村振兴优秀乡镇(街道)”。
记者走进大岭乡古平村东平屯,只见一条平整干净的水泥路串起了眼前的村庄与远处的田野,一辆辆农用车、电动车、小轿车在路上穿梭往来……古平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海禄告诉记者,这条水泥路的建成投用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出行烦恼,更是党群共创美好生活的见证。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尽管有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但因硬化扩建需要占用沿路不少村民的土地,大家意见不一,项目难以推进。
关键时刻,东平屯党小组迎难而上,一面与理事会成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一面带头无偿出让土地,以实际行动做好模范引领。通过思想发动、示范带动,村民逐渐形成共识,纷纷表示愿意无偿出让土地,全力支持道路硬化扩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理事会、屯务监督会以及党员、村民共同监督,确保项目按照村民协商结果进行。
去年10月,这条宽3.5米、长1175米的水泥路建成投用,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受益群众800余人。“修路是为大家好,也是造福子孙后代,我们愿意无偿出让土地。现在路修好了,出行非常方便,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村民杨成亮站在路边感慨道。
东平屯的故事并非个例。大岭乡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运用好“一组三会”协商自治机制,多渠道倾听民意、了解情况,把握群众对乡村振兴的新期待、新要求,为农村党员干部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有组织地带领群众和服务群众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实现从“党政包办”到“党群共治”。2024年,该乡各村屯共召开“一组三会”议事会近100场次,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34个,让一张张“民生清单”得到落实。
人勤春来早,大棚春意浓。位于金沙村的贵港市润之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蔬菜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樟树港辣椒、水果黄瓜等长势良好,基地工人抢抓农时培育种苗,为春耕生产打下基础。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一期建成37个现代智慧农业大棚,按季节规模种植各类果蔬。全部建成达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约800个,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10万元。项目负责人介绍,大岭乡、金沙村党员干部主动协调解决手续办理等问题,让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我们村的设施农业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后,村民通过收租金、就近务工拿薪金,增加了两项收入,实现了企业、村集体、村民三方互惠共赢。”金沙村沙子屯理事会会长李志明和记者分享道。
2023年以来,大岭乡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共签约现代农业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额25.59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项目12个,投产8个,全乡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敢于担当、勇作表率,逐步把一批“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施工图”变成“竣工图”。12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6.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为务工群众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各村党组织立足实际,创新方法路径,积极融入产业发展大局,深挖强村富民的新增长点,将党的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产业振兴的发展优势。组织党员入户宣讲动员,带头化解用地矛盾纠纷,为企业进驻和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盘活村集体铺面31间、鱼塘12个、闲置山林1037亩等存量资源,通过为企业提供协管项目、入股合作等方式,为全乡村集体经济创收近100万元;通过村党组织引导、乡土人才领办的模式,创建了4个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8个乡级示范园和14个村级示范点,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要求,奋力打造党建强、农业优、生态好的融合发展示范乡镇。”大岭乡党委书记谭利广表示。
这是大岭乡金沙村的年产225万公斤鱼藕环保综合种养项目鸟瞰图。全媒体记者蒙思婷 通讯员韦东保摄影报道
作者:全媒体记者蒙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