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江畔晨雾未散,桂平市大湾镇焱焱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的厂区已奏响复工“交响曲”——切割机与钢板的摩擦声、电焊枪的嗞嗞声此起彼伏,工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将新年的憧憬与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船舶建造中,吹响了新一年奋斗的号角。
家住大湾镇天堂上村的杨虔位是船厂的焊工,在工作现场,只见他正手持焊枪,专注地焊接船体钢板,火花在他身旁跳跃,映照出他脸上洋溢的满足与自豪。对他而言,能在家门口就业,是最开心不过的事。“现在出门左转就是车间,收工右转就进家门,日子越过越踏实。”杨虔位说,从家里到船厂十多分钟的路程串起了“灶台”与“工位”的双重责任。
“船舶生产涉及电焊、木工、机械装修等十多个工种,生产线上务工的人员80%为本镇及周边乡镇的群众。随着订单量的增多,预计用工将达到800人,现阶段我们仍在持续招工。”桂平市焱焱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卢鹏告诉记者,公司还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授课,利用模拟实操设备等资源,让农民快速掌握电焊、机械装配等技能,人均日薪超300元。
这个场景,是桂平市大湾镇“联农带农”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乡村振兴最终指向的是农民生活富足。近年来,大湾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通过整合要素资源、招商引资等方式,在联农带农上狠下功夫,积极引导支持经营主体与广大农户通过产业联动、就近务工、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建立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让促农增收动力更加强劲。目前,大湾镇拥有新型经营主体7家,推动建档立卡脱贫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5%,特色产业已成为脱贫户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近日,大湾镇荣获“2023—2024年度贵港市乡村振兴优秀乡镇(街道)”称号。
围绕“工业强镇、产业兴镇、和谐建镇”的发展思路,大湾镇积极探索“党建+项目”模式,通过组建项目攻坚党建联建小组,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该镇将船舶修造、农光互补等重大项目与11个村党(总)支部联合起来,共同破解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助推项目快速落地,在船舶修造和农光互补两大产业的带动下,大湾镇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西江(桂平)船舶修造产业园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4.8亿元,园区内已有4家船舶企业入园,计划总投资12.5亿元,预计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工业产值约150亿元,直接带动3000多人就业,让更多农民“转身”成为产业工人。光伏发电项目完成投资15.4亿元,每日发电量达87万至102万千瓦时,每日产值36万元至42万元,同时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实现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的有机结合,既产生清洁能源,又增加土地产出效益,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和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该镇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动员本土农业达人和引进优质农业企业,带动农户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糖料蔗、优质稻、莲藕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种植甘蔗大概300亩。今年天气较为干旱,每亩产量5吨左右。按照现在的市场收购价,除去成本,今年收入大概能有14万元。”该镇硬塘村糖料蔗种植大户杨天邦表示,从刚开始的40亩到现在的种植规模,政府和广西广业贵糖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土地流转、资金补贴、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现在他对种植甘蔗的信心更足了,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截至2024年12月,该镇糖料蔗种植面积扩大至11244.68亩。此外,该镇还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成立生猪养殖协会,由18家千头规模以上生猪养殖户组成,进一步提升了生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24年,该镇生猪累计出栏12.88万头,同比增长25%。
在乡村振兴中,大湾镇以产业为桥,将农民与企业、土地与市场紧密联结,超100户农民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并分享红利,户均年增收约2000元,通过土地租赁,为1000余户农户带来年均土地租金收入500元,提供务工就业岗位1000余个,人均年务工收入达1.2万元,带种带养模式带动2000多户农户参与特色种植养殖,户均增收约1000元,全镇累计带动超过3000户农民增收,真正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务农变上班”。
日前,桂平市大湾镇糖料蔗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农民正在砍收甘蔗。全媒体记者林子棠摄
作者:全媒体记者林子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