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把我的民族音乐唱给人民听”——记二级声乐演员农华明

2025-05-25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4月28日,“缤纷夏日 深情歌唱”农华明独唱音乐会在桂平市艺术学校举行。音乐会上,农华明的歌声或阳光洪亮,或欢快风趣,或热情悠扬。一曲唱毕,随着农华明左手潇洒上扬的停顿,会场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是群众对一名民族艺术工作者的热情回报。

农华明在独唱音乐会上倾情演唱中。 施小红摄

音乐会结束后,笔者有幸采访了农华明。

农华明是百色市那坡县壮族人,二级声乐演员。1994年,农华明毕业于广西第三届民族歌手班四年制音乐专业,师从万丁一教授,现为中国民族男高音声乐艺术研究会会员、广西音乐家协会会员。

1996年10月,农华明调到桂平工作。当他走出车站,看到两旁绿油油的稻田时,一种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他决心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发展他的歌唱事业。这一扎根便将近30年。

在浔郁大地上,农华明经历创业的艰难,也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以及丰收的喜悦。他说,当年选择到桂平工作,满怀着一腔热情投入到桂平市歌舞团工作。桂平人民对他的到来给予了极大的包容,让他很快适应这里的生活,他的民族音乐唱法很受群众欢迎。不久后,他的妻子也来到他的身边工作,桂平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2009年11月,农华明和桂平市金凤凰合唱团队参加中国合唱节比赛活动获金奖等奖项。

20世纪90年代,港澳台流行歌曲在大陆盛行,而民族唱法则处于低迷状态。桂平市歌舞团的业务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演出业务一落千丈,团里演员的工资,扣除了维护单位运营的水电费后,每人领到手的只有百十元钱。每天天一亮,作为团长的他就要为全团人的饭碗发愁。农华明陷入迷茫。

“穷则思变。”农华明说,在担任桂平市歌舞团团长期间,他带领团里的演职人员与企业组建文艺团队,指导企业排练节目。通过企业这个窗口,农华明团队良好的专业素养得以展现出来。农华明曾作为桂平市金凤凰合唱团的领唱,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参加首届全国农民合唱大会,取得比赛金奖的成绩。就这样,桂平市歌舞团的演出业务订单不断增加。农华明则以独唱演员身份活跃于舞台,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民族音乐爱好者组建男声四重唱,多次参加各类音乐节目,观众好评如潮;并率团赴全国多地开展文化交流演出,策划执导多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在他的影响下,桂平市的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文艺创作在全区各个重大演出和表演活动上均取得不俗的成绩。

2014年,全国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按照组织安排,农华明先后到桂平市江口镇、紫荆镇等乡镇参加扶贫工作。作为扶贫工作队员,他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在驻村的日子里,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2019年夏天,农华明划竹筏到紫荆镇象军村贫困户核实扶贫奖补情况。

一天,农华明看到不远处的田野上,一名农民牵着一头牛,牛脖子系着一个小铃铛,牛儿经过之处铃铛叮当作响,就像一串悦耳动听的音符,他瞬间产生了创作灵感,马上写歌词、谱曲。经过修改,充满乡村气息的歌曲《牛铃声声伴歌飞》《丰收谣》等作品一一面世。自己写词、谱曲,再由自己演唱,他赞美农家生活的深情厚意,透着黑衣壮族人特有的热诚和纯朴,作品得到大家广为传唱。

农华明演唱的代表作《牛铃声声伴歌飞》《黑衣壮恋歌》《乳泉井酒歌》《丰收谣》《理想家园》《爱在人间》等作品融合民族音乐元素,屡获区内外奖项。其中,他与一级演员黄春艳共同演绎的《丰收谣》被选定为广西首届稻渔文化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第六届广西稻渔丰收节主题曲,《牛铃声声伴歌飞》在第二届边关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文艺晚会上唱响,得到中越人民的好评。

农华明的家乡那坡县地处桂西南边陲、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的少数民族群众有唱山歌的传统,生活上的事情都可通过对山歌表达,最流行的有祝福歌、情歌、请月歌、生日歌等,形成别具一格的过山腔唱法,其音阶调式多样,旋律色彩丰富,节奏变化自由,具有婉转悠扬、穿透力强的特点,历经1000多年沉淀,被誉为广西民歌的“活化石”。

农华明妈妈是当地有名的歌师,小时候,农华明就常常听到妈妈与别人飙歌,耳濡目染下,自小农华明也就喜欢上民族歌曲,唱歌于他再自然不过了。这种深入骨髓的唱腔,一旦从农华明的胸腔深处迸发出来,便把听众深深打动了。

“农华明,你的歌声天天在那坡的上空飘荡……”

一天,一个同学给农华明打来电话说,那坡县电视台经常在电视上播放有关他演唱的歌曲,特别是那首原创音乐《丰收谣》,还有《黑衣壮恋歌》,歌词里面大部分是那坡人熟悉的壮语音符。可见家乡人对农华明是多么喜爱。

有一年春节,农华明回到那坡县探亲,当地山歌非遗传承人热情邀请他参加对歌,他们的歌声马上吸引了群众围观,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平时,只要有时间,农华明便在网上与国内知名歌唱家交流,向他们学习科学发声的方法和演唱技巧,解决了以往挤、捏、卡、压、闷的演唱毛病,不断提高民族音乐的演唱水平。

2014年,农华明获全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业务干部专业技能(声乐)比赛二等奖;2016年,农华明受中央音乐学院邀请,作为广西艺术学院壮族民歌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代表,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展演民族音乐。

2018年,农华明在桂平市紫荆镇象军村帮扶户发放扶贫政策宣传资料。

多年来,农华明积极投身艺术教育事业,担任广西师范学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送教下乡培训专家,并任国家级非遗《那坡壮族民歌》高级研修班授课专家,为民族音乐传承培育人才。农华明还接洽来自星海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院校部分老师、研究生的社会研习活动,为他们讲解壮族民族音乐文化,当面演绎壮族民歌,让他们真切感受和欣赏民族音乐的文化魅力。他践行“以歌声传文化,用创作守根脉”的初心,生动诠释新时代民族艺术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他说:“音乐是人民的,人民喜欢的音乐才有生命力。在浔郁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希望通过歌声,把我的民族音乐唱给人民听!”

作者:施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