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周日时评】年轻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2025-09-21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刚刚过去的暑假,贵港不少实体店人气火爆。这阵重返实体店的风潮,不仅是消费行为的变化,更折射出年轻一代生活方式与城市商业生态的悄然转变。

曾几何时,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我们习惯了被推送、被推荐、被种草。电商的便利性、价格优势让网购成为年轻人消费的主流选择。如今,他们为何愿意重新推开通往实体店的大门?

究其原因是消费动机的深刻变化。年轻人走进实体店,不再仅仅为了买东西,更是为了体验生活。试衣间的即时反馈、文创产品的独特设计、手作烘焙的现场香气,甚至只是店内布局带来的氛围感,都构成了屏幕无法替代的沉浸式体验。与此同时,实体空间也逐渐成为社交新场域——约朋友一起逛街、参加市集互动、在小红书推荐的店里打卡拍照……消费行为被赋予更强的社交属性和情感价值。

从更深层次看,实体店的回归是对“附近”的重新发现。在即时通信让远方触手可及的今天,年轻人反而开始珍视线下的真实连接。新开的临街书店、商场里的潮玩店、转角处的咖啡小馆,这些实实在在的空间让他们重新建立起与社区、与城市的情感纽带。这种对“附近”的回归,不是怀旧,而是要在数字时代重新找回生活的现实感。

这一趋势也反向推动了本地商业的迭代升级。不少商家开始侧重打造“场景营销”,例如引入主题快闪店、推出手工DIY活动、增强店铺美学设计等,试图把卖东西的场域变成提供记忆的空间。贵港近年来涌现出的特色书店、复合型餐饮等,正是应对新消费需求的积极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这股潮流也在重塑商业本质。当年轻人把实体店当作社交空间、文化场所、体验基地,而不仅仅是购物场所时,商家不得不重新思考价值创造的方式。贵港本地涌现出的众多特色店铺,正是通过打造独特的场景体验、提供情绪价值、传递美学理念,才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这意味着,未来的商业竞争将不再只是价格的竞争,还有意义和体验的竞争。

然而,要维持这股热潮的生命力,还需要更多制度性创新。商业综合体需要打破千店一面的困局,给予特色店铺更多成长空间;城市规划应当注重商业生态的多样性,为小型创意店铺提供生存土壤;商家更需要摆脱短期流量思维,真正沉下心来打造值得消费者停留的内容。

这个周日,或许就有不少年轻人又在某家店里相遇。他们选择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可视、可触、可感的生活。这是年轻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作者:陆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