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俯身播种科学种子的“工匠”——记“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姚武荣

2025-07-22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林子棠  

最近,在港南区木松岭学校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花圃里,太阳花开得正艳。花圃旁,学校党总支部书记姚武荣俯下身子,温和地对围拢的学生说:“太阳花热爱光明,阳光所至,花朵绽放,这就是植物追逐太阳的生命密码。”学生屏息凝神,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光照、花瓣角度、茎叶变化……这堂生动的“太阳花科学探秘”实践课,是姚武荣带领学校突围科学教育困境的缩影。

从教24载,姚武荣扎根一线,既是科学火种的播撒者,也是本土文化的守护人。最近姚武荣荣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正是对他漫长耕耘的肯定。

困境下的“一轴双支”突围

“课程资源捉襟见肘,专业科学教师空白,学生兴趣索然,这三大难题一度让我们举步维艰。”姚武荣坦言。破局之道,被他凝练为“一轴双支”模式:以“本土文化赋能科学教育”为核心,“课程开发”为轴,“教师培养”与“育人生态”为双支撑。

丰厚的本地文化成为源头活水。古老的翔鹭纹铜鼓,其精美纹饰成为探究几何美学与声波共振的天然教材;一株寻常艾草的生命周期,串联起种植劳作、节气观察与中医药智慧。通过“文化诊断、课程转化、生态共建”,《穿越时空的鼓声》《艾草里的科学》等14门特色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深受学生喜爱。

师资困局如何破解?姚武荣构建起“教研引领—学校统筹—教师主体”三级联动机制,推行“组团队、转培训、强实验、赛教研、建模式”五环递进培养法。短短几年,科学专职教师从零增长至10人,更培养出省级学科专家1名、市级以上优秀科技辅导员超百人。同时,他大力推动科学课与劳动、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本地科技企业、桂艾健康产业基地、贵港航空馆等成为“馆校社”协同育人基地,科技节、创客周等活动渐成校园常态。

这套从木松岭学校生长出的模式,已推广至南宁、百色靖西等地,该校两度举办港南区科学教育成果展,吸引240所学校观摩。该模式成为闪亮的教育品牌。

科学与文化在孩子心中发芽

“城乡接合部孩子脚下的土地,本就是一座富矿。”面对资源限制,姚武荣善用“借力”。学校毗邻滨江公园,公园便成了天然的科学实践大课堂;国家每年开展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则提供了系统的教程与器材支持。如何激活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基因?姚武荣将目光投向本地非遗。在学校的百花园,学生们体验着完整的“生命—文化”循环:弯腰种植是劳动,记录艾草生长是科学观察,制作艾粑粑是技艺传承,体验艾灸则是对中医智慧的切身体悟。“从熟悉的日常切入,科学的距离感就消融了。”姚武荣说,“孩子们在非遗的生活场景里,感受到了触手可及的科学密码。”

“起初很多孩子觉得科学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摸不着。”为打破隔膜,姚武荣精心设计趣味“科学秀”,点燃好奇心。翔鹭纹铜鼓工作坊里,古老的声响传递着振动频率的奥秘;机器人教室内,编程思维悄然萌芽;由旧锅炉房改造的“创客空间”里,废旧材料在奇思妙想中焕发新生。科技创客社团沃土上,创新持续萌发。近年来,姚武荣辅导的学生在市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中获奖超400人次,其中10人次在全国性竞赛中斩获佳绩。

与泥土和童心平视的教育匠心

俯下身子去做教育是姚武荣心中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只有俯身,才能和孩子们平视,真正看见他们眼里的光。这“俯身”的姿态,贯穿于他工作的点滴:教导处里,他与老师们反复研磨教学细节;会议室中,他为备战赛课的青年教师倾囊相授;他带领团队提炼的“123”基础教研模式,惠及港南区乃至百色、桂平多地教师,指导的5位教师在省级赛课中脱颖而出,英语教研组、图音体教研组更将“全国巾帼文明岗”、“广西先进职工小家”等荣誉收入囊中。

如今,姚武荣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田野。一个带着鲜明“港南印记”的新计划正在酝酿:开发一套以本土植物与文化探寻为核心的乡土课程体系。“就像我们港南有名的东津细米,人人都夸它好吃,但它遵循着怎样独特的生长密码?又承载着哪些水土滋养出的文化故事?”他期待着,带领孩子们走遍家乡的田埂阡陌,辨认一草一木,聆听那些深植于泥土的美丽传说,让科学的根系更深、更韧地扎进故乡的沃土。

木松岭学校的花圃中,太阳花依旧执着地追随着太阳。姚武荣时常俯身其间,细心查看。他就像一株特殊的“太阳花”,始终将孩子们的需求与成长置于中心。他深信,当科学的种子落入乡土温热的怀抱,被好奇的目光和勤劳的双手所浇灌,终将在这些孩子的心中,开出比太阳花更明亮、更能照亮前路的梦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