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红格云哨”守护浔郁大地平安

2025-07-23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通讯员叶小燕  

“红格云哨”守护浔郁大地平安

——我市创新实施社会面治安防控最小应急联防单元工作机制侧记

叶小燕

港北分局民警组织辖区各最小应急联防单元的保安员进行培训,提升自救、互救和应急能力及水平。

叶小燕 李颖摄影报道

6月30日,一男子手拿刀具到港北区某加油站闹事,该加油站最小应急联防单元工作人员按照“红格云哨”联防模式,根据平时演练的处理步骤,一边向辖区派出所报警,一边使用防暴器具进行自卫、制止,避免了一起恶性案件的发生。随后当地派出所民警火速赶到,将闹事男子带回派出所进行下一步处理。快速处置,警民协同,这是我市创新推行“红格云哨”工作机制所带来的喜人变化。

党委牵头 各方共同参与

贵港是人口大市,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快速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及做好治安防控?

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推出“党委领导、公安牵头、社会参与”的协同群防共治体系——社会面治安防控最小应急联防单元“红格云哨”工作机制。

“红格云哨”工作机制市级统筹,县级落实,公安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县(市、区)两级相应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卫健、住建、商务等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落实经费保障、装备配备、行业指导。同时明确“单位组建、社会参与”原则,发动保安、网格员、商户、志愿者等力量参与,形成“专群结合”防控网。

最小应急联防单元“红格云哨”以“小单元”撬动“大资源”,通过“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原则,构建“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的联防联控体系,推动治安防控从单兵作战向联防联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更解决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先期处置“空档期”、警力不足、响应滞后等瓶颈难题。

6月24日18时许,港北区某小区一男子被困电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急促,称非常难受。小区最小应急联防单元的保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安抚、稳定对方情绪,避免受困男子因紧张而做出不妥的举动,引发不可控制的后果。市公安局城东派出所接报后,立即启动“红格云哨”工作机制,通知相关部门联动救援。民辅警与消防救援人员火速赶到,与随后赶到的电梯维保人员协同作战。民辅警用警棍撬开电梯门后,大家协助维保人员利用电梯钥匙手动开启电梯外层门,并使用工具稳固轿厢。在现场救援人员的配合下,成功救出被困男子。

夯实基础 形成战斗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红格云哨”工作机制的功能,贵港市公安局科学制定建设标准,按场所风险等级将联防单元科学规划布局,分类建设。我市舍得投入,力促联防单元实现“十统一”,包括统一名称标识、人员编组、装备配备(配备了公网对讲机、防护盾牌等)、响应流程等。至7月10日,全市配备公网对讲机2639台、防护装备2013套,标识牌张贴率100%。

同时统一张贴“平安贵港+最小联防单元”标识,成员统一佩戴红袖章,提高辨识度。最小应急联防单元成员佩戴统一红袖章,常态化开展巡逻防控,起到了防范和震慑作用,紧急、突发和关键时刻起到互救、应急和处置作用。

我市坚持科技赋能实战,搭建智慧平台。投入人力、物力搭建集成公网对讲、视频监控、AI分析等功能的“红格云哨”指挥平台,实现可视化指挥和“一图统览、一呼百应”快速联动功能,全面提升实战功能和防控效能。

各类设施设备的完善为联防联控工作夯实了基础。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联防单元成员的应急和处突能力,我市公安部门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培训和演练。至7月10日,全市公安机关已组织开展20多场培训、30多次“红蓝对抗”演练,切实提升实战能力。

6月14日11时许,桂平市城区大龙城门前,一位老人不慎摔倒。附近小区最小应急联防单元的保安立即联系桂平市公安局凤凰警务站,值班民辅警立即赶赴现场,然后将老人安全送回家,受到家属赞扬。

联防联治 警情同比下降

“红格云哨”工作机制通过协同共治和科技手段整合社会资源,聚合各方力量,构建快速应急响应、高效联防处置的新时代治安防控体系,为平安贵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1-3-5分钟”快反机制,有效处置突发警情,减轻基层警力压力。截至今年7月10日,全市建成最小应急联防单元“红格云哨”1908个,覆盖学校、医院、商圈、小区、党政机关等重点场所,充分发挥了快速响应和联防联控作用,工作初显成效,全市累计处置突发警情127起,基层警力处置压力减少30%。截至7月10日,贵港全市刑事、治安110警情同比分别下降23.42%、22.27%。

港北区作为试点县(市、区),辖区街面警情和校园周边纠纷类警情明显下降,治安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辖区4—6月街面警情同比下降37.5%,校园周边纠纷类警情减少43%。防控网络更加严密。重点场所覆盖率和治安复杂区域布防密度大幅提升,形成严密的治安防控网络。重点场所警力覆盖率100%,治安复杂区域布防密度提升83%,园区和社区(村屯)等布防密度提升至65%。基层治理形成合力。社区警情分流率和民警处警响应时间得到优化,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在港北区试点实践中,社区警情分流率提高25%,民警处警响应时间缩短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