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荷城好故事 作家来讲述

2025-08-03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文/全媒体记者易舟琴实习生覃雨欣图/全媒体记者郭晓枫  

从桂平市大藤峡到西山,再到麻垌镇荔枝园;从贵港市博物馆到荷美覃塘,再到平南县北帝山景区……7月17日,一场名为“笔落荷城、共谱华章”的采风创作活动在我市开展。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平阳、陈仓,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姚瑶、北雁、佟鑫等10位区内外知名作家,齐聚贵港展开为期2天的采风活动,他们眼里的贵港是什么模样?他们又与贵港发生了什么故事?

雷平阳:这地方值得一次又一次来

雷平阳,云南昭通人,一级作家,中宣部“全国文艺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其代表作有《云南黄昏的秩序》《普洱茶记》等10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年度诗人奖等,部分作品被翻译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国语言。

“来看荷花、吃荔枝,这趟太值了。”雷平阳漫步田间,感受空气中弥漫着荔枝的甜香。雷平阳坦言,贵港的魅力远超预期,不仅有令人震撼的荔枝盛景,更有舒适惬意的乡土气息。他表示,桂平市麻垌镇莲山村的丰收景象与贵港的鲜活气息,已成为脑海中深刻的印记。“未来定会再来探访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这地方值得一次又一次来。”雷平阳说。


陈仓:大藤峡美景触发创作灵感

陈仓,“上海访谈”栏目主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学员。其代表作品有《陈仓进城》系列丛书小说集8部,散文《我有一棵树》《月光不是光》、诗文集《诗上海》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等。

“大藤峡给了我太多灵感,单是初见,就有强烈的创作冲动。”陈仓感慨道,这里不仅风景优美,更蕴藏着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怀与令人赞叹的境界。陈仓表示,文学创作需要扎根大地,大藤峡的独特气质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此次探访虽短,却已在他心中播下创作的种子,期待通过文字,让大藤峡的故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北雁:山水之灵,历史之厚,物产之丰

北雁,1982年生于云南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骏马》(获第九届云南文学艺术奖小说奖)、长篇散文《洱海笔记》(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贵港既有山水之灵,又有历史之厚,更有物产之丰,是一块让人流连的土地。”此次从大理乘火车而来,北雁一路穿越高山深谷,抵达贵港后,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光令其眼前一亮。“地貌的骤然切换,藏着这片土地的独特密码”——大藤峡水利枢纽,感受现代工程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漫步莲花村,成片荔枝树枝繁叶茂,硕果盈枝,尽显南国物产丰饶;登临西山风景名胜区,参天古木郁郁葱葱,千年文脉浸润其间;在贵港市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生动勾勒出当地历史变迁与人文特色。北雁表示,此行所见所感,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灵感,期待未来能通过文字,让更多人认识贵港的独特魅力。


姚瑶:北帝山的“形”与“神”皆动人

姚瑶,1976年6月生于贵州省,中国少数民族学会侗族分会会员。其代表作有诗集《疼痛》《芦笙吹响的地方》等,其作品《“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奖。

“一座山的魅力,从来不只在于风景。”姚瑶登临平南县北帝山,在层峦叠嶂间感慨万千。但更让他驻足的,是山水间流淌的文化气息。走得越久越能感受到沉淀其中的故事——那些关于传说、关于生活的印记,让山有了温度。姚瑶说:“如果一座山只有风景,便少了灵魂。北帝山不同,它的秀丽是形,文化是魂,二者相融,才让人觉得‘活’了起来。”


张颐雯:山水藏诗意,人情暖人心

张颐雯,1971年9月生于北京市,《北京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先后获第十二至第十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责任编辑奖、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奖责任编辑奖。由她担任编辑的《圣诞玫瑰》《矮门》《醒来已是正午》等作品,斩获《小说月报》百花奖、《小说选刊》双年奖、蒲松龄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贵港的风光却自有其独特韵味。”在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张颐雯望着乳泉边的青翠景致由衷赞叹,乳泉的甘冽、林木的清幽,处处透着南方特有的温润灵动。但更让她动容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张颐雯热情推荐,希望更多人来贵港走走,到桂平看看西山的泉与石,尝尝新鲜饱满的本地水果,和这里的人聊聊天。“山水藏诗意,人情暖人心,这才是贵港最动人的底色。”张颐雯说。


佟鑫:既有诗意,更有温度

佟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纪实版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她创作有电影剧本、报告文学作品等,曾获第九届“长征文艺奖”文学评论奖;她责编的作品《罗布泊新歌》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覃塘不只是赏莲胜地,更承载着千年莲藕文化。”佟鑫细数所见:游客在荷香中漫步赏景,又能品尝新鲜莲藕、细腻藕粉,从风景到风味,从文化符号到地理标志产品,这种“莲产业+旅游”的模式,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作为长期关注现实题材的媒体人,她敏锐捕捉到其中的创作价值:“这里的每一朵莲花、每一节莲藕,都连着土地的智慧与村民们的生计。这种自然之美与发展之力的结合,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诗意,更有温度。”


刘春:在贵港的烟火与山水间捕捉诗意

刘春,1974年10月生于广西荔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诗集《幸福像花儿开放》《我写下的都是卑微的事物》等作品,获首届华文青年诗人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以质朴笔触书写故土记忆与生活肌理见长的刘春,对贵港的细腻特质有着天然共鸣。“贵港的土地藏着太多细腻与壮阔,正适合用文字慢慢打磨。”刘春说,大藤峡的磅礴里藏着自然的伟力,西山的林秀石奇中透着岁月的悠然,最难忘的是覃塘千亩荷塘——荷香伴着清风拂面,那份宁静让人心安。从荷塘的婉约到群山的豪迈,贵港的丰富性远超想象,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故事,值得诗人沉下心来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