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卢大夫开辟的生命通道

2025-08-2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易舟琴  

近日,卢杰夫(左三) 和同事在给患者做检查。

8月18日,贵港东晖医院的手术室,一盏无影灯静静地照亮着操作台。卢杰夫手持内镜,目光专注地盯着屏幕,指尖在器械上灵活移动。这是他从医30多年来无数个手术的缩影。一台内镜、一颗仁心,在消化道的方寸之间,卢杰夫开辟出一条守护生命的通道。

漫漫医学路,上下勤求索

1987年,刚从右江民族医学院本科毕业的卢杰夫,怀揣着对医学的热忱,走进了崇左县人民医院(今崇左市人民医院)。那时的他,每天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病患,处理各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总觉得自己还有更多的潜力可以挖掘。

一次同学聚会,当听到昔日同窗分享考研的经历时,卢杰夫的心中燃起了新的火苗。“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行?”带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开始了边工作边备考的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他成功考入广西医科大学,攻读消化内科硕士研究生。

硕士毕业后,卢杰夫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之后,他又踏上前往日本的留学之路,潜心研究先进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2001年底,学成归国的卢杰夫率先在广西开展无痛苦性消化内镜、单人结肠镜治疗,填补了当地的技术空白。此后,他还前往匈牙利勒布勒森大学以及国内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等进修交流,并于2013年获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学习就会落后。”卢杰夫总是这样告诫身边的年轻医生。

殚精竭力,彰显医者仁心

“卢教授,您一定要帮帮我,我不想失去整个胃啊!”2024年12月,诊室里,一名早期胃癌患者紧紧握着卢杰夫的手,眼中满是恳求。这名患者的肿瘤长在被称为“胃癌三角区”的胃角,位置十分刁钻,且范围较大。按照常规治疗方案,需要进行全胃切除,这无疑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看着患者无助的眼神,卢杰夫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既能切除肿瘤,又能保全胃部的办法。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他想到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这是一种超级微创的手术方式,但在如此刁钻的位置进行操作,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手术当天,卢杰夫带领团队走进手术室。狭窄的胃角空间里,他手持内镜,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剥离操作。每一个动作都要精确无误,每一次切割都要恰到好处。经过4个半小时的手术,卢杰夫终于将病灶完整地剥离出来,手术室里响起了轻轻的欢呼声。

患者出院后,不仅送来写有“妙手仁心”的锦旗,还主动带着儿子、弟弟来找卢杰夫做检查治疗。“是卢教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相信他的医术。”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患者对卢杰夫最深的信任。

这样的生命奇迹,在卢杰夫的从医生涯中不胜枚举。前不久,一名患者因腹痛入院后突发休克,被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引发的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经过ICU的抢救后,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转回消化内科。

正在公休的卢杰夫立刻从南宁赶回贵港。手术前,患者紧张得浑身发抖,他轻轻拍了拍患者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怕,你只需好好睡一觉就行了。”手术由卢杰夫主刀,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心率加快、血氧下降现象,但在卢杰夫与麻醉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成功取出结石和脓液,并置入胆管支架,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经过10余天的治疗,目前患者已治愈出院。

薪火相传,让患者在家门口治好病

“卢教授,这个ERCP手术我还是有点不敢做。”贵港东晖医院办公室,年轻的黄医生面露难色。去年,当卢杰夫刚加盟贵港东晖医院时,科室的ERCP、ESD等尖端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年轻医生们对这些高难度手术望而却步。

“别怕,有我在。”卢杰夫的这句话,给了年轻医生莫大的鼓舞。卢杰夫不仅亲自示范操作,还把手术台变成教学课堂。“大家看,这里的止血技巧很关键,要注意力度和角度……”手术过程中,他会细致地讲解每一个关键环节,把复杂的知识掰开揉碎传授给年轻医生。

该院消化内科住院医师马仕博说,卢杰夫常结合病人具体情况为大家授课,通过真实病例解析,提升团队的临床思维与诊疗能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让年轻医师受益匪浅,为科室医疗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在卢杰夫的传帮带下,贵港东晖医院消化内科的年轻医生已经从不敢做成长为能胜任,不少人还成为技术骨干。科室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