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压着竹条,用力,对,就是这样。”近日,在港北区中里乡六台村广西东方尚贤文化有限公司竹编加工厂内,李秋林在指导学员学习竹编技艺,一根根竹条在学员手中上下翻飞。“我编好啦!”在李秋林的指导下,一名学员顺利完成了“底托”的编织。
李秋林10岁就跟着爷爷学习竹编,成年后到广东务工。2016年,为了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人,她辞工返乡,到开设在家门口的东方尚贤公司竹编加工厂工作。再次与竹编结缘,李秋林凭借精湛的竹编技艺,很快就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带领周边农村50多名妇女就业增收。
跟随着李秋林的脚步,记者来到该公司的竹编制品展览室,展柜上摆满了精致美观、形态各异的竹编灯罩。展览室顶部悬挂着各种各样的油纸伞和灯罩,在彩灯的映照下显得十分雅致。
“这是含荷,这是竹夫人,这是初见……”在展柜前,李秋林逐一介绍竹编灯罩的名称,并向记者说起了他们攻克定制产品难题的故事。
东方尚贤公司的竹编产品以灯罩为主。2018年,一名客户拿着一张平面草稿图到公司定制1000个规定尺寸的竹编灯罩,并要求在一个月内交货。没有具体的图案,单凭客户口述,而且数量多、时间紧,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编织出客户的理想作品,这无疑是一道难题。但是,李秋林毅然接下了这项任务。“最难把控的是尺寸,误差不能超过一厘米。”李秋林说,圆弧形竹编灯罩最难的是尺寸和形状的把控,稍不注意,偏离尺寸的竹编就会严重变形。
为了把握好竹编的精准度,李秋林向村里的竹编老手艺人取经,并认真观摩竹编达人的编织视频,最后决定采用螺旋纹编法。螺旋纹编法能及时调整竹面的尺寸和形状,并具有美观、实用等优势。李秋林一边观看编织视频,一边靠着手感尝试编织。“因为没有模具,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摸索,随身带着竹条,一有好想法就坐下来编。发现尺寸不合适,就全部拆掉从头再来。”为了让竹编美观、实用,李秋林采用0.5厘米宽的竹条,用螺旋纹编法编织出弧面。经过反复实践,最终编成一个含苞待放的荷花竹编,她给这个竹编起名“含荷”。客户对李秋林的含荷非常满意。于是,李秋林带领妇女职工加班加点,提前5天完成了1000个竹编产品的订单。“顾客很满意,后续又追加了订单。”李秋林说。不仅如此,她还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了竹夫人、小香瓜等多种竹编灯罩制品,将公司产品从单一造型的竹编灯罩发展到灯具、工艺品等,受到广大顾客的好评,产品远销欧洲国家和地区。2023年,李秋林荣获“广西工匠”称号。
作为师傅,李秋林注重以赛促学,在各项赛事中学习先进竹编技艺和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竹编技艺。目前,她掌握了十字编、螺旋纹编等10余种竹编织法,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前来学习和工作的姐妹们。
“开始觉得很难,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但李师傅很耐心地指导我们。”该公司员工韦金宁说,李师傅手把手传授竹编手法、要领和技巧,并鼓励她们多尝试、多练习。“我现在‘出师’了,每月工资2000多元,还能兼顾家庭,我很满意。”韦金宁说。
近3年来,该公司从竹编加工厂转变为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将竹编技艺发扬光大。作为竹编技艺传承人,李秋林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竹编打交道,对她来说,竹编不仅仅是赖以谋生的技能,也成为了她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很热爱竹编工作,不仅要继续研究新产品,更要把竹编技艺传承下去。”李秋林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