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低碳环保,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短途出行选择步行或骑单车、外出就餐践行光盘行动、日常办公用纸采取双面打印……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展现的不仅是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更是守护绿水青山、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担当。
低碳生活涉及广大市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下面我们一起聚焦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看看大家身边都有哪些简单易行的低碳生活方式,让我们一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城市环境。
▲市城市照明管理处工人员正通过“城市照明监控系统”平台查看路灯运行情况。 全媒体记者欧钰宇摄
循环利用:
变废为宝,共享美好
垃圾,这一被丢弃的“无用之物”,换个思路便是放错地方的宝贵资源,特别是回收量较大的纸品、纺织品、塑料和玻璃等物品,回收再利用不仅意味着经济价值的再生,更能带来资源的有效节约。
“家里有一辆闲置的婴儿推车,有哪位宝妈需要吗?”“谁家里有小孩闲置的衣服,求2岁至3岁男孩子的衣服。”如今,物尽其用的消费理念正在邓女士所住小区的业主微信群里流传。
“大家交换得比较多的物品有婴儿推车、小孩学步车等工具车,还有小孩的衣服和玩具。”邓女士介绍说,因为小孩用具的使用周期比较短,而父母给孩子买东西时都是挑着好的买,价格都不便宜。物品闲置下来后,有些功能不但没有损坏,成色还挺新的,留着用不着,扔了怪可惜。每当有业主在微信群里给自家的闲置物寻找下家时,很快就会被别的业主“抢”走,印证了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可能是别人正好需要的。而且业主在一次又一次交换中,关系越来越融洽,在提高物品使用率的同时,还增进了邻里关系。
如果说邓女士所住小区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了变废为宝,那么贵港市洋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郑胜木则通过打破废品回收的传统模式,让资源回收更洁净、更卫生和更环保。
随着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节能降耗为目的节能工作推进,一批年轻人涌入废品回收行业,“90后”的郑胜木便是其中一员。郑胜木打破依靠三轮车流动式的上门零散回收和开设实体站固定式等候客户上门的传统模式,从提升服务质量入手,与政府机关、团体组织、事业单位和企业公司签订回收协议,提供过期报纸杂志和固定资产处理,以及批量文件销毁等服务。郑胜木上门回收前,先安排工作人员驻场收纳整理,整理好后存放在回收点的仓库里,待达到一定的量后再统一到各个回收点进行回收。“我们回收的废品直接就拉到回收处理企业了,无须在仓库堆积,避免了大量废品堆放而导致的环境脏乱差,以及带来的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郑胜木说。
郑胜木依靠规范化的服务,让废品回收有了可追溯性,单位的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目前,郑胜木每年处置单位纸质类废品50吨左右、工地废铁80吨左右,即便如今公司面临着业务拓展缓慢、客户量少等问题,他还是用自己的坚持为资源回收利用贡献着一份力量。
▲贵港市洋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员工驻场收集整理废品。 全媒体记者欧钰宇摄
节水护水:
点滴行动,再生赋能
据统计,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情况,缺水城市占全国城市的三分之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约用水是重要举措。
曾几何时,随身携带保温杯,被视为老年人的标配。其实不然,如今在不少年轻人的行囊中,保温杯成了必不可少之物。
“外出自带保温杯挺好的,可以减少一次性水杯的使用和‘半瓶水’的浪费,既环保又安全。”30岁出头、身为孩子母亲的曾女士看着手中容量为1000毫升的保温杯笑着说,起初自己开始携带保温杯出门是为了保障孩子在外面也能喝上温热的水,久而久之,她发现大部分餐饮店、商超都有饮水设备,自带的水喝完了还可以“续杯”,保障自己需求的同时,还节省了买水的钱。曾女士分享自己节水心得时还跟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一瓶2元的矿泉水为例,她每周末带孩子出门至少要消耗4瓶水,一年算下来就是小几百元钱。“有时候购买的瓶装矿泉水没喝完就丢掉了,这也是资源的浪费啊。”曾女士说。
节约用水还要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污水处理就是重要的一环。我市本级有4座污水处理厂,分别为城西污水处理厂、城东污水处理厂、西江污水处理厂和江南污水处理厂。据市城市管理监督局统计,2023年,4座污水厂处理污水总量5824万立方米,日均处理污水约16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约98%。
就职于广西贵港北控水务水质净化有限公司的唐新媛,负责城西和城东两个污水处理厂工作,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严格把控流进污水处理厂的每一滴水,确保达标排放,实现水资源再利用。
唐新媛2021年7月从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便以管培生的身份进入该公司。她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半年便成长为该公司的工艺工程师,再到现在的质控工程师,她深耕污水治理生产一线,在工作中全力保障厂区污水处理工艺的正常运行。
在工作岗位上,唐新媛是节水“卫士”;工作之余,唐新媛化身志愿者,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向市民朋友和青少年宣传污水处理生产工艺,呼吁大家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主动参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工作,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达标排放的每一滴水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对节水环保事业的支持。成为环保志愿者是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环保意识,让更多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唐新媛说。
节能省电:
科技助力,绿色选择
“冰箱、电视和洗衣机这些家电买什么品牌质量比较好呢?”
“无论买什么品牌,一级能效是首选。”
近日,韦女士的新居落成,和丈夫商量着给新家添置家电。市面上尺寸和外形看着差不多却价格不一的产品让韦女士眼花缭乱,选择困难。在征询丈夫意见时,她丈夫三下五除二便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无论买什么品牌的家电,都应根据他们实际需要的规格和可接受的价位,首选一级能效的产品便好,尺寸规格不符合需求、价格不在预算范围内和不是一级能效的产品一律不考虑,缩小选择范围,既能合理消费又能节省时间。
什么是一级能效?韦女士听了丈夫的建议又蒙了,赶紧去查找相关资料。“原来一级能效是节能标准,以空调为例,一级能效机型每小时耗电量比三级低10%至20%,长期使用可节约不少电费呢。虽然能效等级越高同类产品稍微贵一点,但为了长远考虑还是很划算的。”韦女士欣然接受了丈夫的建议,大到冰箱、空调,小到风扇、净水器等家电,无一例外都选择了一级能效的产品。
夜幕降临,光影交织下的城市十分动人。城市夜间照明,电能消耗也不容忽视。
在市城市照明管理处,工作人员正通过“城市照明监控系统”平台,借助大数据对城市照明进行实时监控、智能调控和远程管理,系统可根据不同道路特点和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整路灯启闭时间,从而提升城市照明的效率和质量,助力节能减排。
“除了智能化的管理措施,我们还对中心城区主要道路照明设施进行节能改造,从根本上解决能耗问题。”市城市照明管理处副主任莫健华介绍说,我市中心城区共有路灯2万多盏,改造前,路灯总负荷为2451千瓦,在下半夜尽量减少开灯的情况下,每年路灯电费开支仍达到700多万元。市市政管理局通过将适当功率的LED灯替换大功率钠灯以及高能耗低效率的漫射型中华灯、漫射型水晶灯的方式,对市中心城区40条主要道路进行道路照明节能改造。改造后,我市路灯总负荷下降至1137千瓦,每年可节约用电500多万度,节约电费46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