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要防范副业培训市场的“割韭菜”行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和定期的质量评估体系。学员在选择培训课程时要保持理性谨慎的态度,不轻信夸大其词的宣传和承诺。全社会也应积极参与到副业培训市场的监督中来,通过媒体曝光、消费者投诉等途径揭示潜藏在市场中的陷阱和骗局。
据3月15日《法治日报》报道,经济下行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考虑通过搞副业来增加收入、补贴家用,或多学一门技能傍身、抵御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副业培训市场快速升温。其中,一些培训机构以“入行门槛低、市场紧缺”“零基础也可以变身××大师”“保底月入过万”等招揽学员,甚至诱导学员贷款支付培训费。而不少学员付费后发现,培训课程纯属敷衍,承诺的派单也没有实现,被割了“韭菜”。
《法治日报》援引南京大学的一项调研数据称,我国一边工作一边干副业的人已经超过8000万。庞大的需求群体迅速点燃了职业培训市场。开网店、短视频剪辑、有声读物等花样繁多的线上技能速成培训课不断涌入市场,培训机构更是用“入行零门槛”“学会即成单”等话术吸引人们的目光。然而,不少人花钱培训以后才发现,并没有学到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原以为自己是在为知识付费,却反被培训机构割了“韭菜”。
培训机构的套路层出不穷。在培训火热的当下,不良培训机构抓住人们想要获得技能、提高收入的心理,以“零门槛”降低人们的心理防备,用超低价吸引顾客购买课程,之后再给出高薪承诺,步步诱导消费者落入培训陷阱。
这些陷阱最核心的一环便是诱人的宣传话术。先是打着“零基础”“速成赚钱”等宣传口号,以低门槛和高收益两大诱因作为宣传重点,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目光。之后,以购买“1元开启高薪副业”等宣传口号,诱导人们购买这看似稳赚不赔的课程。但是低价课程只讲解易上手的、基础的知识,在职场上并没有竞争力,要想学习更深入的内容,需要购买“进阶”课程,而“进阶”课程动辄几千元到几万元。最后,在高薪和承诺派单等宣传话术的诱导之下,让人选择继续购买昂贵的付费课程。培训机构就这样通过蛊惑人心的宣传话术和层层诱导实现牟利。
当然,培训机构的套路不止于此。一些学员退学、退费难,有的甚至被诱导贷款买课。培训机构的人员以完成课程之后可以接单挣钱为由,诱导部分学员贷款买课。等到课程结束后,却不按照约定提供兼职单。当学员意识到自己受骗,要求退款时,培训机构又以各种理由搪塞推脱,拒不退款。开展副业到头来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可否认,职业培训确有其价值。但是目前的培训市场鱼龙混杂,人们在广告繁杂的互联网平台难辨其真伪。发布虚假宣传、虚假培训嫌疑广告的培训机构并未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没有引流,这些广告很难被看到。消费者被不正规的培训机构“忽悠”,实际上是监管不到位。
因此,要厘清平台的法律责任,强化广告行为的监管。平台作为发布内容的“守门人”,有义务对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和监督。网络平台必须切实履行审核职责,斩断不法引流链条,建立网络广告巡查治理的常态化机制,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积极回应消费者关切,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到实处。个人在选择职业培训时,也要擦亮双眼,警惕被“月入过万”等话语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