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治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进程中,如何平衡民生需求与马路秩序,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金港大道吉祥村段的活禽马路市场问题,正是这一治理难题的缩影。这一长期存在的乱象,既反映了现实困境,也揭示了破解类似顽疾的关键——唯有多方协同,才能共建有序家园。
禽畜专业市场的建立本是为了规范活禽交易,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摊主选择马路摆摊,表面看是“图方便、省成本”,深层原因却在于市场供给不足与管理缺失。一方面,现有市场规模有限,难以满足摊主需求;另一方面,该路段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摊贩不断涌入,形成“驱而不散”的恶性循环。此外,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依据模糊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治理难度。
马路市场的存续,实则是多方利益的动态博弈。摊主希望有固定经营场所,但不愿牺牲客流;居民饱受噪音、卫生困扰,呼吁大力整治;环卫工人则面临清理禽类垃圾的繁重负担。政府部门既要维护马路秩序,又要兼顾民生,还要应对执法资源不足的掣肘。这种“两难”处境,反映出城镇治理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简单取缔难以治本,放任不管则损害公共利益。
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市场管理方和摊主等多方协同合作。相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马路市场的整治力度。一方面,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避免整治行动流于形式,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困境。例如,可以建立常态化巡查制度,增加巡查频次,对违规摆卖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另一方面,政府应优化临时摆摊点的规划与管理,针对摊主反映的距离远、客流量少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比如,可以通过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引导市民前往临时摆摊点购买;加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营环境,提高摊位的吸引力。
市场管理方也需承担起相应责任。现有禽畜市场应进一步优化市场布局,在卫生与疫病防控达标的前提下,合理调整摊位规划,适当增加活鸭等禽类的销售区域,满足更多商贩的经营需求。同时,提升市场管理水平,加强对场内摊位的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经营秩序和市场环境,增强市场对摊主的吸引力。
摊主也应增强自身的规范经营意识,要认识到马路摆卖行为对城市环境和交通秩序造成的不良影响,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主动入驻政府规划的合法经营场所。虽然临时摆摊点目前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政府的逐步改善,摊主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共同为解决马路市场问题出力。
破解活禽马路市场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管理方、摊主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形成合力,从完善规划、加强管理、优化服务、提高意识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顽疾,实现马路的整洁有序和交通的安全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