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红光》作者子木先生,是一名水墨画家,对陕北沧桑古朴的窑洞有着深厚感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黄土高原偏僻的山村里,他看到了伟大人毛泽东主席住过的土窑洞,听到了许多关于毛泽东在窑洞生活时的故事,被深深触动。面对已荒凉破败的的窑洞和人去窑空的村庄,他萌发出了一个念头,用水墨写生的形式把这些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曾居住过、工作过的窑洞的现状描绘下来,把那些房东们口述的点滴往事记录下来。于是,不辞劳苦,踏上了漫长艰辛的寻访之路,沿着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及部分转战陕北之前,指挥、战斗、生活、居住过的地方进行寻访、写生。同时,对各地历史文化、古迹、民风民俗、民间美术等与窑洞生活相关的往事与现貌进行采集。几十次深入陕北,行程二万三千公里,登上六十余座黄土高原,多次住进农家窑洞,寻访、写生九十多个城镇与山村,采访毛泽东居住过的窑洞的房东、毛泽东的警卫战士,开国将领家属、各级领导干部、普通村民两百余人,寻找革命旧址七十余处,发现、记录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上百件、写生作品百余幅。历时5年,他笔耕不辍,创作完成并出版了70余万字的三部纪实文学作品《窑洞红光》,分为:延安出发、榆林转战、佳县东渡三部曲。
这部长篇历史纪实访谈录文学作品,真情讲述了毛泽东转战陕北时与陕北老乡发生的感人故事。书中记录下的故事,朴实鲜活,无不散发出陕北人民对党中央和毛主席深厚的情感。
1947年,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后,毛泽东率中央前委,与国民党胡宗南部周旋于陕北的崇山峻岭之中,转战陕北370多个日夜,途经延安、榆林2个地区,11个县,入住41孔窑洞,最终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发动的重点进攻,迎来了新中国建立的第一缕曙光。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揺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曾在这里的窑洞居住。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共中央的到来而名扬中外。期间,在这里的窑洞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等。
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简陋的窑洞居住了5年时间。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毛泽东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然而,他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窑洞里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光辉著作。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窑洞里,与老一辈革命家指挥决胜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历史是永恒的,是不会忘却的,那闪光的足迹是不会磨灭的,那闪光的精神是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走来,又在苦难中崛起。85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群众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发扬伟大的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高举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火炬,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折和飞跃。
掩卷之余,我仿佛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跨越了一道道山沟,走进一孔孔窑洞,穿越时空,进行了一次漫长的寻访之旅,真实感受了在这样简陋的窑洞里,当年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感受了在让人难以想象的战争岁月里,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战,创造了中国革命历史征程的不朽奇迹。
昭昭历史,激励后人。艰苦的战争岁月,警醒着世人和平的可贵,不堪回首的屈辱记忆,唤醒了民族精神的力量,孕育了伟大的艰苦奋斗的窑洞精神,这份于危亡之际迸发出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伟大的窑洞精神的光芒,将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2022年“中国梦·劳动美——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读书征文活动二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