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劳作的随想

2022-11-30   来源: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第一初级中学 梁运义    作者:   网络编辑:何美凡  

《饮冰室合集》,梁公启超之文集。《敬业与乐业》是收入其中的一篇演讲词,后编入初中语文课本。每有幸读一次,总觉意犹未尽,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拥堵,不吐不快。

百丈禅师的故事,印象深刻。

百丈禅师,唐朝名僧,常以“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教训弟子,并身体力行。其每日功课,除上堂说法之外,还扫地、擦桌子、洗衣服,日日如此,悠悠八十载。一日,门生怜其辛苦如此,悄悄为其做完当日事务。禅师则老实不客气,那一天的饭绝对地不吃。

梁公讲禅师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劳作”。禅师深谙因果相缘,每日劳作皆为因,吃饭乃是果,有因有果,无因则不果。不劳作,饭之何来?因此,禅师信守己言,“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毫不客气。

母亲生于梁公作此文之后二十年,读书少,不懂何谓正当之职业,但每日之劳作是从不间断的。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在对面山辟出一块空闲坡地,深耕碎土,种上芋头。芋子煮熟揉成泥,用来粘旧布条做鞋底。于是,冬天光脚丫子上学的我,就穿上了崭新的布鞋。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放了寒假,母亲又带我去了七八公里外的的松木岭耙松毛。早上,太阳还未露脸,吃了早饭,挑上大篱和竹耙,带上中午的干粮——煮熟的芋头、番薯,便步行上路了。傍晚时分,每人挑了一担松毛回来,卖给砖窑的老板,换回一块多钱。一个假期下来,脚上的布鞋换成了光鲜的解放鞋。一双解放鞋,蹦踏出一个幸福的童年。

母亲并不懂教育,但她知道劳作是个好东西,能填饱肚子,穿暖身子,养大孩子。她从不嫌弃劳作,从小就带我亲近劳作、参与劳作。我幼小的心灵就有了劳作、肚子、布鞋和解放鞋的亲密关系,有了吃苦耐劳的毅力。

母亲的伟大,不止是养大了我,更在于把劳作的观念深植吾心。“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从小不断劳作中形成的经验,已然根深蒂固,受用一生。

1989年,我回到了小山村。我知道耕种校园的一亩三分地和耕种家里的责任田道理是一样的,需要不间断的劳作和吃苦耐劳的毅力。习惯了清苦的生活,我在乡村的校园里伺候那些贫瘠的土地,播种哪怕是微弱的希望,一干就是三十年,从未挪过地。也许是这里出产著名的东津细米,心灵得以滋润的缘故吧。乡村初中学校,留守儿童多,不好管,班主任难当,可我一当就是26年。漫长的“班主”生活不好熬,终于忍不住向校长请辞。“我还想让让你做两个班的班主任呢!”——这是当年得到的答复,没齿难忘,话语声犹在耳边。教研,本是教学工作应有之义。但在乡村学校,似乎是一种奢侈。而我深知这奢侈的要义,情有独钟,潜心苦钻,读书、实践、研究,乐此不疲,穷尽廿年心血,终有所获。

三十年,回顾来时路,荆棘和蒺藜,鲜花和掌声,密密麻麻写着一个大字——做。

三十年,血液里家乡原始的泥土气息芬芳依旧,我把自己做成了一撮地地道道的乡村草根,做成了港南区首位正高级教师。

读人书,省己身,忆往事,悟其理,读书之幸也。

(2022年“中国梦·劳动美——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读书征文活动二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