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 > 港北区 > 正文

港北区以“技”破局闯出就业新路径

2025-07-29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林子棠  

一次偶然的微信群“刷屏”,为幼儿园老师陈妮打开了技能精进的新窗口。港北区免费保育师高技能人才培训班的招生通知跃入眼帘,地点就在家附近的蓝田社区,抱着“多提升自己”的想法,陈妮报了名。短短15天的理论+实操课程,让陈妮完成了从“经验带娃”到“科学育儿”的认知转变,从如何科学冲泡奶粉避免结块,到婴幼儿发热时物理降温的毛巾温度和擦拭顺序,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都被赋予了严谨的科学规范。陈妮的经历,正是港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动“技能下乡”、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港北区将职业技能培训的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社区基层和产业一线,紧扣乡村振兴目标,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将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关键抓手,通过开展精准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技能提升与就业增收深度融合,让技术真正扎根乡土、惠及民生。

需求在田间,课堂到地头

如何让技能培训不悬空、真解渴?港北区的答案,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

“以前人工打药,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还管不了几亩地。现在学会操控无人机,一天轻松管上百亩,收入直接翻番!这技术学得值!”港北区庆丰镇联塘村的周富乐站在村委热闹的无人机培训现场,满脸兴奋。作为承包几百亩土地的种植户,他渴望无人机喷药施肥技术已久,却苦于城里培训班路途远、费用高。如今,课堂直接搬到了家门口,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无人机上课现场。全媒体记者林子棠 通讯员黄莹摄影报道

周富乐的喜悦,源于港北区人社局联合多部门启动的深度摸排,足迹遍布新能源电动车轰鸣的车间、生物制药企业的实验室,更深入田间地头、村头巷尾。一张张问卷、一次次恳谈,清晰勾勒出城乡的“技能渴求图”:叉车司机告急、无人机飞手紧俏、母婴护理需求旺盛、电动车装配工成为产业刚需……

于是,“课堂”的物理边界应声而破。在村委党群服务中心,电工学员专注学习接线;公共晒谷场上,一架植保无人机在学员的操控下稳稳升空,精准模拟着喷洒作业;德熙纺织厂的培训教室内,几十台缝纫机“哒哒”作响,学员全神贯注地练习锁边、走线……“哪里需要,课堂就搬到哪里!老百姓方便,学的东西马上能用上,这才是真培训。”港北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益秀说。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开展技能培训65期,培训劳动力2607人次,核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476本,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精准的“滴灌”,更在于紧扣区域产业跳动的脉搏。该区瞄准蓬勃发展的电动车产业,“电车工匠”培训品牌应运而生。在绿源电动车企业的生产车间里,生产线变身实训台,零部件就是活教材。该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聘请专业讲师驻厂授课,将生产标准直接融入教学。“学的就是厂里实打实的技术规范,上手就能干!”学员姜健规的感受道出了实效。仅绿源一家企业,年内便开设了5个定制班次,让员工在厂里就能掌握产业升级的核心技能,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订单驱动“课堂”与“工位”

技能培训的终极目标在于就业。如何打通从“学到手”到“用得上”的“最后一公里”?港北区摸索出一条“订单式”培养的精准路径。

走进港北区公共实训基地,新棉布特有的淡香与缝纫机密集的“哒哒”声扑面而来,10多名学员正伏在机台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捻线头、调试针距、练习走直线。“这批学员是厂里‘预订’的。”培训负责人黄莹介绍,“我们主要是培训缝纫机使用、服装面料知识等关于纺织的基本应用,让学员们扎实掌握基本功,以便上岗后能更快地熟悉工作流程、达到操作标准。”

这种“企业下单、机构接单、政府搭台、学员受益”的模式,正在港北区多个产业领域开花结果。在贵港市桂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商直播间,新入职的吴映旦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将手中的艾草产品介绍得既专业又生动。“直播话术、拍摄角度、产品卖点提炼——培训班教的都是实打实的‘饭碗技能’,上手就能用!”她兴奋地说,吴映旦正是“订单班”的受益者。企业需要什么技能,培训机构就教什么技能,政府全程跟踪服务保障。今年以来,像吴映旦这样,沿着这条“入学即入职、结业即上岗”的无缝衔接之路,已有28名学员培训合格后直接踏入合作企业的大门,成为生产线上的“即战力”。

保育师课上,学员在进行操作训练。 全媒体记者林子棠 通讯员黄莹摄影报道

这种深度合作,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工荒、招工难问题,保障了用工的精准匹配和质量,更让学员吃下了“定心丸”,学习目标明确,就业出路清晰,极大地提升了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成为技能培训赋能产业、服务就业的强力引擎。

从“学成”到“立业”的无缝之路

技能的价值,终要在就业创业的土壤中开花结果,港北区深谙此道,着力编织一张覆盖“培训—就业—创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

在西江街道石羊塘社区和布山街道六八社区新设立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巨大的电子屏幕如同信息枢纽,企业招聘信息如流水般实时滚动更新。“公司名称、具体岗位、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看得清清楚楚,心里明明白白!”刚完成培训的学员曾战正聚精会神地在屏幕上搜寻着,很快便锁定了心仪的岗位。服务站不仅提供信息,更为每名结业学员提供至少3个专业对口岗位的精准推荐服务,并通过定期举办的专场招聘会,更是将岗位直接送到学员“家门口”,搭建起面对面双向选择的桥梁。

对于那些怀揣创业梦想的学员,港北区的服务链条延伸得更远。政府主动联动金融机构,在服务站或人社窗口开设“创业服务专窗”,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政策咨询解读实现“一站式”办理。此外,在创业路上并非孤军奋战,经验丰富的技术导师还会提供持续的跟踪指导,协助创业者对接上下游市场资源,破解技术难题和销售瓶颈。“从学到干,再到创,都帮我们想在了前头,给了我们敢闯敢试的底气。”在近期开展的美发课上,一名正在咨询创业政策的学员陈金梅表示。一条龙式的闭环服务,为技能变现、梦想落地铺就了坚实路基。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