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 > 港北区 > 正文

武乐镇:以“荔”为媒树新风 以“站”为桥促振兴

2025-08-18   来源:港北宣传   作者:  

荔枝红遍水石村,文明新风润心田。港北区武乐镇水石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依托“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大课堂”五大功能定位,以荔枝文化为纽带,将代表履职深度融入乡村治理,让移风易俗扎根乡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活力。

“宣传站”里播新声,甜蜜果实载文明‌

联络站深挖荔枝文化中的“孝亲”“诚信”内核,将民俗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有机结合,在荔枝节期间设立“文明积分兑换点”,村民凭“诚信荔农”“献荔尽孝”等活动兑换荔枝等奖品,用“甜蜜奖励”激发村民参与热情。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移风易俗从口号变为行动,更让文明新风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简办蔚然成风,邻里互助成为常态。文明乡风滋养出的诚信体系与协作精神,使荔枝产业焕发新生机。在联络站的推动下,水石片区2025年度成功销售2000多万斤荔枝。

图为5月10日,武乐镇人大代表、水石村副支书吴伟(中)动员群众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

“民意窗”前听民声,“连心桥”中解民忧‌

“我们走访选民的时候,他们经常不在家,都去护理荔枝树去了。”了解到选民的习惯,联络站决定以荔枝为媒架起沟通桥梁,将每月“接待日”定在荔枝园里,代表与村民在劳作中收集诉求,针对“红白事攀比致返贫”问题,促成《水石村红白事操办标准》出台,明确彩礼不超过6万元、婚宴不超30桌等细则。同时,建立“双清单”机制,梳理荔枝产业与乡风建设交叉问题,推动建成1个地头冷库解决冷链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实施荔枝驻蒂虫光驱避防控160亩解决农药过量过多问题……一个个产业问题得到解决,群众对乡风文明也越来越认同。

图为6月25日,水石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在荔枝林下开展“荔枝树下听民声”活动。‌

“监督岗”上强实效,阳光议事促长效

为了让好政策从“纸上”走到“田间”,联络站组建代表监督小组,对移风易俗重点事项实行“三查”,即查节庆活动是否铺张浪费、查惠民政策是否落地、查文明承诺是否履行。指导水石村成立“荔枝产业文明公约理事会”,制定相关守则和规范,将诚信经营、科学规范使用农药等条款写入村规民约,今年荔枝销售投诉率大幅下降。联络站作为代表和选民的联络平台,不断凝聚代表、乡贤、群众多元力量,2025年发动社会力量筹集捐款6.2万元,为成功举办第九届荔枝节活动奠定基础,让文明新风由“独唱”变“合唱”。

图为6月21日,2025年武乐镇第九届荔枝嘉年华。

“大课堂”里育新风,赋能增收两不误

联络站将技能培训与文明教育结合,联合广西农科院、广西荔枝龙眼创新团队开设培训班,积极培育懂技术、守诚信的新型农民,让果农在提升技能的同时,强化诚信经营的理念。联络站还将荔枝示范区作为“代表履职实践点”,组织代表参与“荔枝+公益”项目,大学生代表策划的“新媒体助农计划”,既宣传家乡风貌又拓宽荔枝销路。教师代表策划的“荔枝采摘体验活动”,吸引了50多名城区小学生、150多名来自来宾和柳州的游客、200多名防城港区村干部到水石村参观游览,好客的水石人让游客纷纷感叹,水石村的风气太好了!

图为6月22日,麦田星辰研学团队到荔枝示范展厅学习,港北区、武乐镇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谭锦卿在为小朋友作讲解。

一颗荔枝承载文明期盼,一个站点撬动乡村振兴。武乐镇水石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始终以“荔”为媒、以“站”为桥,让每一次履职都传递文明温度,真正实现“小荔枝”孕育“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