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抗战时期修建中印公路的两位贵港工程师

2025-08-24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在抗日战争时期,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黎杰材与沈锡琳以土木为剑、以工程为盾,在民族危亡之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满腔热血,以工程师身份参与修建中印公路。中印公路建成,为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黎杰材照片。(图片来源:《滇缅大通道上的交大人》)

从岭南到康奈尔的求学之路

黎杰材,1899年出生于广西贵县木格君子乡(今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云垌村)。他自幼聪明好学,在贵县强南小学堂毕业后,考入贵县县立中学(今贵港市高级中学)。在校期间,他刻苦用功,成绩优异,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1916年,黎杰材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前往广州岭南学校(岭南大学的前身)学习。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更为他日后的学术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1919年,黎杰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在交大期间,他品学兼优,热爱体育运动,曾是校级运动队的一员。1923年,黎杰材从交大毕业,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资格,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1928年,黎杰材获得该校硕士学位。

1904年出生于贵县城厢的沈锡琳是黎杰材在康奈尔大学的校友。沈锡琳的父亲去世早,他由叔父沈钟岳抚养长大,在贵县红学宫读小学,后到广州广雅书院读书。1922年,沈锡琳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是当年广西唯一获该校录取的学生。为了让他去清华大学读书,婶婶把自己的金镯子典当了,再加上亲戚朋友的资助才凑够路费。在清华大学里,沈锡琳学习特别用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1928年秋,沈锡琳前往美国留学。他先是在普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并拿到学士学位;之后到当地铁路局实习,积累了不少铁路建设的实践经验。后来,他又考进康奈尔大学,攻读铁路工程,获得硕士学位。

沈锡琳照片。(图片来源:沈锡琳侄子沈尔安)

走出国门修筑国际“生命线”

1928年春,黎杰材带着满腔热血和学到的先进知识回到祖国,历任广州市工务局技士、广西省建设厅技正(相当于总工程师)、南宁市市政工程处处长等职务。

沈锡琳1933年归国后,被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聘为教授,后升为系主任兼训导主任。他在广西大学任教期间,培养了不少土木工程方面的人才,还参与贵县东湖翼王亭和翼王碑的设计和制图工作。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保山河。黎杰材先后担任湘桂铁路、叙昆铁路等工程处的总工程师和处长职务,还参与广西丹竹,四川简阳、绵阳等地飞机场的建设。沈锡琳则先后参与修建京衡、宣威、京赣、湘桂、黔桂等铁路及丹竹机场的建设,为抗战物资的运输和军队行动提供有力保障。也正因为同样的工作,黎杰材和沈锡琳有了交集——修筑中印公路保密段。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时期,国内重工业基地相继沦陷,海岸线几乎全被日军封锁,外援物资输入完全依赖于滇缅公路。1942年4月,日军占领缅甸并切断滇缅公路,中国对外唯一陆路运输完全中断。此时,一条从印度雷多经缅甸密支那至中国边境的公路——中印公路急需建设,以接收盟军援华物资的运输与军队的调动。

1944年,中国驻印军攻占密支那,中美工程兵及民工开始推进公路修筑。黎杰材在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队长陈纳德的推荐下,出任保密公路第二工程处处长兼总工程师,沈锡琳任副处长,他们共同负责国外段公路修筑。在这条被视为生命线的保密公路施工中,新开路线需穿越大片原始森林。那里布满毒蛇猛兽、山岚瘴气,是名副其实的险恶地带。

接受任务后,黎杰材、沈锡琳及数万名民工毅然奔赴筑路前线。面对重重困难,他们毅然决然地表示:“既负此重大使命,自当全力以赴,冀此唯一的国际路线能于短期打通。”他们带领工程团队,不畏艰险,夜以继日地工作,克服了自然条件极端恶劣与物资条件极度匮乏的困难,完成了一般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黎杰材写的《打通到东京去的捷路》一文中,记录了滇缅保密公路国外段工程的诸多艰难历程:

每天测量归来,大家在两条疲劳的腿上擦着蚊油,拈着蚂蝗。这里的蚂蝗很厉害,任凭穿着怎样厚的裤子,打起脚绑,它也有办法进去,而且吃饱血走出来,还不易被人发觉。但它嗅到蚊油的气味,马上就昏晕。这时蚊油是我们擒杀蚂蝗唯一的“武器”。

这一晚,我开始尝着缅北著名蚂蝗的“吻”。晨早起来,不管被窝里染着多少血痕,又把行李卷起继续了我们的行程。大家赤着脚涉过了两道溪流,到了曼明竹桥旁边的沙滩上,拢开我们的锅具正在烧饭,想不到突然遭受到雨的袭击,大家全身都淋湿了。沿途又没有房子躲避,只好把被窝堆起,保护我们的武器——测量仪器。

在几座破烂不堪的茅房内,留下几排他们自己用竹搭成仅够我们睡的床铺。洒鲁日间天气虽热,到了晚间就非常寒冷了。我们揭开被雨淋湿的被窝,到了深夜,还未得到温暖。这种情形下谁都很自然的想起了“家”,但谁也很自然的联想到“国”。“国家”这个名词,我们永远记得国字是在上的,“祖国”好像在每一个人的耳旁呼唤着:赶快完成这条救活我们生命的路,才得回到祖国的怀抱里来,才能回到你们的“家”去。

在《保密公路国外段工程生活纪实》序言中,黎杰材也回顾了工作的艰辛:

初至员工,无所给养,编茅为舍,聊避风雨。副食品接济不及,往往掘芋而食,常处断炊之境。入晚虎啸狼嚎,令人胆颤。起居饮食几回至原始生活时代,如非亲历其境,实难置信。处此人力物力奇缺,而医药设备不全恶劣环境之下,从事披荆斩棘及计划勘测施工,员工皆以血肉之躯,与大自然搏斗。

黎杰材、沈锡琳深知,每一座桥梁、每一段铁路、每一个飞机场的建成,都是对抗战胜利的有力支持。因此,他们始终坚守在工程建设的第一线,以身作则,激励着团队成员共同奋斗。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这条国际运输线才得以如期通车。

值得一提的是,黎杰材、沈锡琳开创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首次走出国门修路的先例。

穿越硝烟的友谊之路

抗战胜利后,黎杰材、沈锡琳两人因抢修铁路、机场及国际公路有功,均获得了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日勋章”。

新中国成立前夕,黎杰材前往香港,后定居在马来西亚沙巴州斗湖埠。他在这里创办了一家建筑工程公司,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当地的建设事业作出贡献。1975年,黎杰材在台湾病逝。

新中国成立后,沈锡琳任黎湛铁路工程处副处长,通车后,调任衡阳铁路工程学校校长,后当选为湖南省政协常委。

战争的硝烟散尽,尽管中印公路(又名史迪威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路段和桥梁损毁,但中、缅、印之间沿此路进行的民间贸易从未间断。如今的中印公路是中国走向南亚大市场的陆路大通道之一,中国也在积极对线路进行升级和改造。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条道路连通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连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友谊之路。

民工抢修中印公路。(图片来源:《滇缅大通道上的交大人》)

作者:全媒体记者 宋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