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 > 港南区 > 正文

港南区:全链条攻坚畜禽养殖污染 绘就生态与发展共赢新图景

2025-08-13   来源:港南宣传   作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巩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成果,全面提升养殖污染防治水平,2025年7月以来,港南区聚焦畜禽养殖污染突出问题,以“源头防控、系统治理、长效巩固”为目标,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通过高位统筹、顶层设计、设施升级、机制创新、严格监管“组合拳”,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同频共振,成效初步显现。

高位统筹强部署,拧紧责任“链条”

7月4日,港南区召开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暨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会,分析当前治理形势与突出问题,部署排查整治和项目建设工作。区长殷崇勇强调,要建立“一企一档”问题清单,坚持“一场一策”分类处置,推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向绿色转型。7月13日,该区再次召开推进会,就排查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掌握排查进展并明确下一步任务;7月16日,区委副书记张慧红主持专题会,进一步细化排查整治工作安排。

与此同时,港南区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由分管农业、生态环境的区领导任召集人的工作专班。7月8日起,该区主要领导多次到各镇(街道),现场指导养殖场污染排查整治工作。通过“会议部署+现场督导”双轮驱动,形成“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分片督战、部门镇街协同落实”的攻坚格局。

顶层设计筑体系,织密治理“制度网”

以制度创新破解治理难题,港南区先后印发《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暨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工作方案》《港南区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工作专班方案》《关于规范港南区畜禽养殖监管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配套制定《贵港市港南区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方案》,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推进机制。

创新建立“区—镇—村”三级责任网格,将粪污资源化利用纳入镇(街道)考核指标,压实属地管理责任,确保治理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设施升级强支撑,夯实治污“硬基础”

近期,港南区成功获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项目紧扣“养殖栏舍改造、粪污处理工艺升级、利用环节完善”三大重点,为规模养殖场量身定制“一场一策”个性化方案,集中攻坚横岭河、瓦塘江及泸湾江流域周边养殖场环境安全隐患。

8月11日,骄阳似火,瓦塘镇梁绍海养殖场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十几名工人无惧炎炎烈日,正弓着身子,在新挖好的沼气池边专注地铺设黑膜。有的工人负责展开黑膜,有的则在一旁协助,用工具将黑膜固定到位。

养殖场负责人梁绍海站在一旁,一边看着工人干活,一边介绍说:“你看,咱们现在建设的设施,有堆粪棚,还有这个黑膜沼气池。猪场的粪污经过干湿分离机处理,再通过黑膜沼气池这么一发酵,就能变废为宝,实现再利用了。”

通过改造,港南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将提升至90.50%(提高7.15个百分点),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创新机制提效能,激活资源化“新动能”

探索推行“五个一”工作机制(一场一张排查表、一份承诺书、一张告知书、一个处级领导挂一个镇、一人联系一个场),建立“谁排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全过程责任追溯制度。7月5日至20日,区农业农村局联合生态环境局开展专项培训,覆盖全区各镇(街道)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及养殖业主等530余人次,推动业务能力与责任意识双提升。

同时,港南区总结排查整治经验,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港南”工作模式,为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严格监管守红线,筑牢生态“防护墙”

构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智慧畜牧”平台协同机制,联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重点核查粪污处理设施运行、粪肥还田记录等情况;通过数字化监控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产生、处理、去向全流程追溯,提升监管精准度。两项举措同向发力,切实守牢生态保护红线。

排查整治见实效,绘就生态“新画卷”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港南区建立“区级统筹、镇街主责、村社落实”三级联动机制,组建2个专项指导组、9个镇级排查小组,发动村社干部包片负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排查网络。

“截至目前,我们累计排查养殖场3152家,其中规模养殖场209家、散养户2943家。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已有325家养殖场被纳入整改清单,其中184家完成整改、110家正有序推进整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港南区农业农村局水产畜牧兽医股负责人李秋燕说。

港南区以全链条攻坚之势,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上持续发力,正逐步绘就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