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 > 覃塘区 > 正文

覃塘街道姚山村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称号

2022-05-17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梁时来 通讯员潘军祥  

贵港新闻网讯 记者5月15日从覃塘区获悉,近年来,覃塘区覃塘街道姚山村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扎实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荷城十大最美乡村”“贵港市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屯”“自治区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称号。

该村有近2000户8000多人,其中壮族人口占80%。近年来,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村党总支和村委会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党建引领。在创建活动中,该村党总支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不断提高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意义的认识。组建“一组两会”,会员由村中的党员代表、族老、退役军人和经济能人担任,并建立“屯务联调会”等制度,解决各屯内的设施建设、土地整合和矛盾纠纷等事宜,推动群众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一组两会”成员发挥带头作用。如该村林村屯在去年风貌改造工作中,在屯“一组两会”成员的带动下,仅用5天时间就拆除影响村容村貌和交通的46户家门口的“风水墙”。

——美丽乡村。该村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充分发动群众,共同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屯内道路硬化,户户通自来水,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二是整治村容村貌。去年,全村群众自主拆除危旧房、院子围墙、照壁等面积约2万平方米。发动企业和外出乡贤捐款20多万元,村民捐款21万多元,完成了林村屯、旧廖屯的风貌改造工作,该村成为自治区乡村风貌提升现场会参观点。现在,全村呈现出“银龙环村跑,水随人意流,路灯亮村道,旧貌变新颜”的新气象。

——发展产业。在创建工作中,该村着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一是建立“争取上级支持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群众集资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发展产业。二是引进外地老板流转土地1600多亩发展魔芋种植和“稻虾种养”项目。三是发展旅游经济,发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全村1000多亩的连片荷田,每亩每年为农户带来1200元的收入,同时合作社雇请村民务工,增加村民收入。在核心示范区,村民开设荷美客栈、群山农庄等,进一步开拓增收门路。

——传承文化。该村重视文化塑“魂”。一是注重特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把当地特有的文化底蕴融入到乡村风貌提升建设中,保留了红砖房、青砖房、泥砖房等老建筑,把旧红砖房翻新改造为景点,留住了乡愁。在房屋立面改造中,突出岭南建筑风格,采用人字、燕尾、镬耳等山墙形式,以乡土特色窗花、腰线展示当地的习俗与文化,展现“白墙灰瓦大坡顶、硬山平脊镬耳墙”特色建筑风貌。在“三微四景”建设中,突出“壮文化”“荷文化”“茶文化”元素。二是体现出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姚山村寨源起于南北朝之前,于南宋、北宋、元等朝代均有历史记载,村内建筑颇具特色,历代沿习,具有“平原干栏”式的特点,即房中有“干”(壮谐音,二层,以木梯攀登,用于储藏物什),体现了壮族的特色。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壮乡 “三月三”民俗节,以制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组织抢花炮、以歌圩诉衷情等各式活动;同时开展各种文艺娱乐活动,举办旅游商品和书画展销等活动;“八月十五”复古祭月、“师公戏”以及国学传统文化日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有效地凝聚了村民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