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大南门河边码头碑记》刻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现立于贵港市中心城区大南门前。此碑刻内容由200余字的碑记与200多个题名构成,可谓是民国时期贵县政界、商界、地方人士合力建设大南门河边码头的重要文献。题名中有民国贵县县政府、民团司令部、参议会、建设局、地方财务局、第一区民团局等政府部门,也有贵县商会、光华公司、陈启荫堂、耀西公司以及其他大量商号和众多乐善好施之人。此石刻也是古代至民国时期今贵港城市交通变迁的缩影,具有颇为珍贵的史料价值,值得深入解读。
立于大南门前的《重修大南门河边码头碑记》。 陈伟郁摄
这要从贵港古城址与大南门历史说起。今贵港城区郁江北岸一带发现了秦汉至明清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包括汉代的城壕和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城墙基址等,秦朝桂林郡、汉代郁林郡郡治很可能就在今大南门周边,因此桂林郡治遗址最近列入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除了考古发现,历史文献对贵港城址历史也有一些记载,如明嘉靖《广西通志》卷三十二《兵防六·城池》记载:“贵县,旧无城,唐元和间,刺史谢鹏因容管经略使杨文讨贼驻此,乃借兵夫发古塚砖以筑城。宋绍熙间,权郡谭景先修之;元至正间,城池颓圮,峒贼出掠,十二年(1352年),吏目侯元采以己财佣军民修筑。”这一史料记载贵港在唐代元和以前并无城墙,直至元和年间贵州刺史谢鹏利用古墓砖才开始筑城。而清光绪《贵县志》记载城址“初建于郁江之南,继乃迁于北”,称唐以前贵港城垣在郁江南岸,元和年间才迁到郁江北岸。二书记载对贵港建城历史的说法不一,但皆认可唐代元和年间开始筑城。贵港城墙材料经历了从夯土到石头、再到砖墙的过程,光绪《贵县志》卷一《纪地》“城池”记载:“唐元和间始筑者,土城也;宋绍熙间修,仍为土城;至元至正十二年始易以石,尚无陶冶;及明万历癸未增高,乃有砖墙。”不过万历《广西通志》卷八《城池》已记载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千户宋斌用砖石圜砌贵县城墙,说明明初贵县已使用砖石砌墙,如今贵港大南门城墙上还保留了一些刻有“光绪七年重修”的砖块。
桂林郡治遗址出土的汉代瓦当。全媒体记者张日芳摄
贵港城垣几经兵燹或火灾破坏,城门数量也一直有所变动。据元代至正年间邹鲁《修筑贵州城记》一文,侯元采将土城改为石砌,修建了五座战楼,很可能此时已建有五座城门,即东北、西北二隅东西二门,东南朝阳门、西南江月门,以及南门,南门之外又有东、西二石门。元末时期,贵州各座城门多为防御功能而设计。入明后贵州降为贵县,城垣也得到多次修缮。先是洪武二十五年“因旧城狭隘,西展数十余丈”;成化五年,知县石瓒重修城垣,阔七百四十六丈,高一丈六尺,盖串楼七百间、门楼五座;嘉靖八年新南门发生火灾,九年,指挥使鲍礼重建;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知县谷大德捐修城墙,增高三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因郁江大水,贵县城垣崩坏,“自东门至西门颓塌无算,知县林兆惠捐修三十余丈”,但此后贵港城垣再未得到及时修缮,“自是城垣递年崩塌不复修,迨咸丰间遭乱十余年,四面基址尽平,仅存城门旧迹”。光绪六年(1880年)署任知县何昭然倡议重修,共历经六位知县接力修缮,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知县徐炳文修复了西北方城墙六十余丈,城墙才重新全部合拢,“又置东、西、南、北、小南门、栅门五,派丁役司启闭”,从而恢复了有完整的城墙、城门、瓮门的城防体系,再度形成一座全封闭的临江传统城池。
未改造前的大南门河边码头。 陈伟郁摄
今贵港大南门应是光绪七年知县李宗庚修缮的。贵县衙署与高耸的大南门城楼正相对,县前街这一带应是贵港老城内地势最高的区域。大南门紧临郁江,是往来交通孔道,发挥着重要的水路客运作用。明代贵县怀泽驿原在县治东二里,因“非当冲路,使客往来,舟车不便驻泊”,地方官虽“屡议改营”,但因地方社会不安宁而迟迟未能实现,直至隆庆四年(1570年)十月才迁到贵县南门城内。驿站发挥着传递官府文书、运输官员来往的重要功能,知县吴敬夫《重建怀泽驿记》称怀泽驿改迁后,“使客往来、舟车便于驻泊,亦可通国家血脉于上下”。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八月,徐霞客一行所雇船只就停泊在南门外,可以想见南门城内外一带人员、舟车往来之热闹场景。
明清以降,大南门外码头不仅是迎送官员的官渡口,也是地方民众重要的过江渡口,以及城内外普通百姓的汲水码头。清康熙二年(1663年),贵县郭南里人曾光国捐资创设县前义渡,大南门外的这一义渡成为郁江两岸民众过江的首选渡口。曾光国字义斋,又号山水郎,“质直好义,耽吟咏”。光绪《贵县志》记载他为义渡慷慨捐款,“捐本户粮米共十一石,租谷三百余石,以养渡子、修置渡船,济人往来,毫厘不收,行人利便。立碑县门渡前”;他还在江边礁石上题额“过渡莫争船”五个大字,如今还模糊可见。
改造后的大南门和河边码头,《重修大南门河边码头碑记》现立于大南门前。 陈伟郁摄
大南门外直达河边的石级台阶,不知创自何时。由于时常遭受洪水肆虐,故河边石级多崩坏,《重修大南门河边码头碑记》称“县城南门外石级直达河边,创设久矣。年湮代远,已多崩塌”。清光绪中叶,地方曾有修葺南门直抵河干之路的举措,但每逢涨雨季节,江边泥泞淤积,年久失修,步履维艰。至民国修河边码头时,发现南门外近水一段原有石块,尚埋没泥中,却已破烂不堪,行人多有不便,附近民众来汲水者皆感困难。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冬,街坊父老区伯春、原子昭、倪怀之、谢玉亭、盛光庭、李兰轩等15人发起倡议并分头募捐,得到贵县政商等各界组织、热心人士慷慨解囊,捐款银共计四百余元,扩建了南门外码头至河边的石级台阶,方便了百姓汲水与往来过渡。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贵县因水陆交通发达,商贸也日渐兴起,大量外省客商纷纷贸迁于此,《重修大南门河边码头碑记》题名中留下了众多商号、公司。据相关资料分析,可知来自水面行业的有钜昌号、诚昌号(兼代理德士古火油公司)、利聚号(兼代理船务)、逢昌(兼营杂货)、利昌(兼营杂货)、恒裕隆号、福享号、恒昌号、均信号、恒安筏等,布匹行有济昌号、义益号等,杂货行有和源号、谦泰号、和聚号等,典当行有均泰押、贵昌押、永亨押等,旅栈行有桃源酒店等,花纱行有悦兴号等,此外还有很多商号、会堂及个人题名,有待继续挖掘解密。
如今,这块碑刻仍然静静地竖立在大南门城外,倾听着郁江东流的声音,也铭记着贵港这座城市历史的峥嵘岁月。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史系教授、“桂林郡探源与历史地理研究”课题首席专家)
作者:江田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