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周日特刊】明远孔公祠:百年古韵犹在 传承生生不息

2024-06-09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易舟琴   网络编辑:庞丹婷  

明远孔公祠坐落在平南县平山镇八桂村聿塘屯,是聿塘屯孔氏后人为纪念迁居当地的第一位先祖——明远公而建造的,距今已101年。它以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为宗旨,传承人文荟萃、家风古训,也是家族大事议定的地方。在一段历史时期,还曾作为当地人读书学习的场所。它历经沧桑岁月,但依然书香氤氲,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家园。

“最早可以追溯到万历年间,明远公是孔子第六十一代裔孙孔宏晓,字明远。”谈起明远公的故事,孔氏后人孔远达拿起族谱娓娓道来,明远公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迁入聿塘屯。据《聿塘屯孔氏族谱》记载,明远公当初应朝廷号令,随军出征桂平大藤峡剿匪而壮烈牺牲,尸骨未还。后来,其妻含辛茹苦养大3个儿子,这3兄弟兄友弟恭,齐心协力,节俭勤恳,慢慢在聿塘屯发展壮大。

1919年,为纪念先祖明远公,也为更好地传承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挥传统文化以德树人的作用,孔氏后人孔震甫、孔相卿、孔少芬等族人提议建造明远孔公祠,并成立筹建组,告知宗亲们。大家都非常踊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群策群力,聘请广东省能工巧匠自制砖瓦,从外地采购木料,历时四载,于1923年建成该祠。

孔公祠枕山而建,坐西北向东南,建筑面积513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主体建筑由松木桩和大块花岗石作基,采用天井院落式设计。主建筑二进三开间的格局显得气派而庄重,左右附建廊庑,形成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布局。

祠堂面宽27米,纵深19米,采用砖木结构,砖券无梁架山墙,硬山顶,小青瓦面,正脊饰博古架,正门墙有壁画装饰,廊庑砖木结构,镌耳封火墙,其在建筑形制、结构材料、装饰构造等方面颇具民国初期岭南地区建筑风格。

在孔氏祠堂的拜亭,正中“昭穆堂”3个字诉说着宗祠遥远的历史。祥禽瑞兽这一传统文化在宗祠被清晰地表达出来,正堂的拜亭有精心雕刻的龙、麒麟、仙鹤、蝙蝠、鱼等栩栩如生的祥禽瑞兽木雕图案,象征着家族能有权势、五福临门、年年有余、雄鸡报晓等家运吉祥的寓意。这些木雕层次丰富、图案优美、意境深远、寓意吉祥,人文气息浓郁,是一座典型的集画法、雕塑、民俗于一体的木雕艺术精品,充分体现了古代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的水乳交融,有很高的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在祠堂的照壁上还有八仙过海图,寓意着族中子弟根据自己所长,创造不一样的成就。这些都寄托着先人期待后人在祭拜祖先之时,也要牢记自己耕田、读书的本分以及光耀祖先的职责。经过岁月洗礼,这些木雕和壁画的颜色已不如初时鲜艳,但依稀可见当年木雕之精致程度。

明远孔公祠石刻牌匾。(记者易舟琴摄)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当地政府欲在聿塘屯办一所小学,但由于囊中羞涩,聿塘屯孔氏族人就主动献出明远孔公祠作为校舍使用。这一使用便长达30年之久。20世纪80年代初,为改善聿塘小学的教学条件,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人才,在明远公后代孔繁植的倡议下,村民们省吃俭用自愿集资,在明远孔公祠旁建起8间砖混结构的校舍,聿塘屯也因此成为当时“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排头兵。2005年,平南县政府为聿塘小学拨款扩建了6间标准化的教室,到目前为止,当时村民筹建的教室有部分仍在发挥着作用。

学校迁出后,聿塘屯孔氏子孙决意重新修缮宗祠,于1983年11月修缮完成,恢复公祠当初的面貌,为后来获评为文物保护单位提供有利条件。2009年,孔氏族人第三次修缮宗祠,增设一尊石雕立体坐式孔子圣像,于2010年8月修缮完成。从此明远孔公祠不仅是聿塘人的宗祠,更是纪念孔子、弘扬儒家思想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

孔远达介绍,每到祭祀日,明远家族的后裔子孙皆从四面八方归来,鱼贯而入,对着孔子像共同行礼。这种祭祀场面一直延续至今,方圆十里八乡也有不少其他姓氏的人参与祭拜孔子活动。

明远孔公祠鸟瞰图。(记者易舟琴摄)

中华民族自古崇文重教,尚文尚礼,讲求诗礼传家。明远孔公祠正是修学进德、耕读相传的文明方式之存照。

“明接尼山支分古,远承东鲁脉并长。”孔公祠大门两侧添花梨木雕刻这副对联诉说着孔氏的出处以及耕读传家的悠久历史。

据《聿塘屯孔氏族谱》记载,清朝时期,聿塘屯出了一个国子监、一个六品、三个九品的国之栋梁。其中,孔继周,国子监太学生,任修职郎。受祖训的影响,孔继周在为官时,造福一方,成为一代良吏,被赐匾“清风祥凤”。

受此家风家训影响的孔氏后裔非常自律,相继走出孔广财,恩赐六品文林郎;孔传举,九品登仕郎;孔明山,九品修职郎;孔昭槐,官至九品;孔庆芳,清朝秀才,明远孔公祠创建主要负责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恢复高考40多年来,聿塘孔氏走出一大批优秀人物,有考上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子弟,他们传承孔子的八德之训,塑造温文尔雅、质朴正直的品格,也塑造了聿塘屯孔氏族人崇德尚勤、廉洁礼让的风尚。

据村中人介绍,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一带定居的聿塘屯孔氏后裔约300人,其中,东盟国家马来西亚广西同乡会会长孔庆庶就是从聿塘屯孔公祠走出去的人。目前,聿塘屯的孔姓常住人口1500多人,若加上外迁入平南县城、桂平、容县的人数,则超3000人。聿塘屯高寿之人也多,目前,孔氏族人80岁以上的老人超30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6人。

2009年,聿塘屯孔氏族人把秋祭升格为文化节,每年组织族中子弟在入学前到明远孔公祠举行开笔礼及拜孔子的仪式。

据退休教师孔祥明介绍,开笔礼是由明远孔公祠理事会提前发布开笔礼及拜孔圣人的公告,定好时间,让家长带适龄入学儿童,着统一礼服,进入宗祠举行拜祭孔子的仪式,诵经典、学礼仪,提倡尊师重道、孝顺父母等优秀传统美德。

拜祭孔圣人结束后,由族中上过大学的兄长为学童点朱砂痣、开天眼,预示以后避邪兼读书聪明。点过朱砂痣后,学童逐个击鼓行明智礼。礼成,学童便各自用毛笔书写人生第一笔“人”字,并签上自己的名字。每一张纸上半部分写“人”字,下半部分留空,作为今后贴大学录取通知书之用。

开笔礼仪式结束后,由理事会统一封存保管学童的“人”字作品。12年后,当学童高考结束,在当年秋祭文化节之时,解封12年前学童“人”字作品,把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贴于当年“人”字作品的下半部,过塑装裱,挂于明远孔公祠内,以供族人作榜样传扬。目前,文化节活动已举办10多届,开笔礼从不间断。

明远族人为鼓励族里子孙好好读书,从2016年开始,还为族内的登科学子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本世纪初,时任桂林漓泉啤酒董事长的孔繁健捐资为聿塘小学建设楼台形校门,并出资2万元开设聿塘小学奖学基金。该基金后来发展壮大为明远孔公祠奖学基金,来源为全村村民捐献,给族内考上县级重点高中以上、本科、重点大学至硕士博士生奖励300元至8000元不等。

2023年聿塘屯孔氏族人在明远孔公祠举办文化节。(孔远达供图)

聿塘屯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柑、橙、荔枝等亚热带水果。除了耕种外,孔氏族人还立足当地特色手艺——手工编织,利用竹芒藤草编织成生活工艺品,让手工技艺开出“致富花”。其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广交会等国际性展会走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地。

明远孔公祠还是屯里矛盾“化解器”。孔远达说,村民对宗祠的敬畏之心加上时代新内涵,两者相辅相成,屯里的事就能迎刃而解。平日里,屯中议事或开会,族人总自觉地集中到明远孔公祠,光明正大,阐述各人主张,发扬祖上艰苦奋斗、互为谦让、诚实勤俭的先祖精神,大事讲团结,小事讲风格,爱家爱屯爱国,展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

“以文化浸润人心、涵养民风、优化乡风,才能真正引导村民向善、向美、向好。”孔远达介绍,2012年,明远孔公祠被平南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底,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的公示,明远孔公祠榜上有名。

“我们的明远祠,坐落在平南聿塘,那是祖上创下的,氏族文化殿堂……”孔远达唱起孔氏第74代传人孔繁植专门为明远孔公祠量身创作的歌曲《明远祠之歌》,歌声环绕着公祠,将伴随着聿塘屯孔氏子弟一年又一年;不管他们走得多么远,故乡永远留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