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6月10日,桂平市大湾镇郁江畔人头攒动,在急促的击鼓声和呐喊声中,10支桨桡一起一落,10条“游龙”在江面上飞驰。
大湾镇一年一度端午龙舟赛正式拉开序幕,郁江两岸挤满了密密麻麻观看比赛的人。前来观看比赛的群众刘先生激动地说:“太热闹了,跟过年一样。”
龙行郁江 舟渡碧水
郁江,自西向东滚滚而来,到大湾镇突然来一个S型大转弯,江水逐渐变缓,江面变得开阔,成为沿江两岸村民扒龙舟的最佳水段。在当地方言中,扒龙舟即划龙舟的意思。
大湾镇龙舟文化,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沿江而居的船家村(今大湾社区船队)村民以船为家,从事捕鱼和水上运输工作,日常娱乐方式少,村民就自发划起了龙舟。
大湾镇大湾社区党支部书记覃颖健告诉记者,去年端午龙舟赛仅有大湾社区4支队伍参赛,今年比赛的消息一出来,沿江的耀团村、安担村也积极响应,龙舟队伍不断壮大。
“队员们大多数在贵港本地务工,每天下午4点多就过来训练,7点半结束;第二天照常上班,下午又继续来训练。”下鲁龙舟队队长覃寿翁说,日复一日的训练,队员的手上长满了水泡,水泡又磨成了厚厚的茧子,皮肤也晒红、晒黑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
中午12时许,鸣笛声响起,全镇10支龙舟队伍奋楫争先,水花飞溅,一声声催人奋进的鼓点与两岸的呐喊声汇成一片,桨手们甩开膀子,齐心协力,紧密配合,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飞快地朝终点飞去。
据了解,本次比赛赛程为800米,有北街队、船队、下鲁队、华光队、南街队、大屋队、独田队、佰和队、下垌队、耀团队共10支队伍;每艘龙舟上有12人,含1名掌舵手和1名打鼓手,共120人参赛。受大雨天气影响,该次比赛仅比试一轮,一局定胜负,评出前五名。
“佰和队,加油!”
“耀团队加油!”
“哎呀,大屋队加速了,好猛!”
……
“咚,咚,咚……”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岸边群众呐喊声震耳欲聋。
“耀团第一!耀团第一!”在观众的呐喊声中,耀团队奋力挥楫,以领先第二名两个身位的成绩力压群雄,夺下冠军。安担村佰和队和大屋队分别获得第二、第三名。
留住乡愁 魅力端午
大湾镇地处桂平城区、港北区和玉林市三地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20世纪70年代,该镇水路运输成为沿江村民的主要出行和运输方式,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条渔船,周边的村民都要从这里渡江去赶圩。“横渡码头上,每天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运货的、捕鱼的、客渡的,应有尽有,许多村里的老人都曾经在码头做过工。”大湾社区老支书覃志木说。
1980年,大湾社区船队贷款4万多元购买一艘载重30吨的小型货船,主要运输大米、玉米、稻谷和木材,到广东珠三角地区销售。靠着货运船,船队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庆祝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划起了龙舟。“生活好了,划龙舟更有劲儿了。”村民彭德明说。
21世纪初,随着陆路运输的兴起,水路运输不再是客商们的最优选择,小型客船逐渐消失,船队村民也陆续搬到岸上居住。覃颖健说,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镇内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加上村民自发组织的龙舟赛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经过多方考虑,大湾镇龙舟赛按下了“暂停键”,一停就是20多年。
近年来,大湾镇村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文化生活需求也不断提升,组织举办龙舟赛的意愿越来越强烈。2023年,大湾社区带头向镇党委、政府提出重启龙舟赛事,得到消息的村民热情高涨。为了回应群众诉求,大湾镇党委、政府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协调公安、海事、交通等相关部门,并筹集相关资金,2023年,大湾镇端午龙舟赛正式重启,成为大湾人一年一度的盛事,也让乡愁有了归处。
“小时候就跟大人去看龙舟,后来停了觉得很可惜,现在不仅恢复了,也更热闹、更安全了。”大湾社区南街龙舟队队员莫伟华告诉记者,听说今年要举办龙舟赛,他和弟弟莫伟刚一起报名参加龙舟赛。
莫伟华与弟弟莫伟刚都在大湾镇上做生意,为了练习划龙舟,他们放下手中的生意,与队员们一起在郁江上奋力划桨。“有了龙舟赛,端午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了。”兄弟俩开心地说道。
考虑到往年使用的木船磨损严重、行动笨重且不易保存,比赛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覃颖健提出更换龙舟,得到村民的一致同意。村民们很快行动起来,每个船队都筹集到资金后,一起托人从广东佛山拉回来5艘玻璃钢的龙舟船。至此,大湾镇彻底告别了木船龙舟。坐着崭新、美观、轻便的龙舟,大湾人民在江面上尽情享受划龙舟的乐趣。
另一边,耀团村村民也不甘示弱,前一天晚上讨论筹集资金,第三天新龙舟就到了。“听说要买龙舟参加比赛,大家很团结,队员们训练也很拼。”耀团龙舟队队长梁浩建说。
龙头所向是故乡
龙舟赛前,安担渡口处,记者跟着前来观看龙舟赛的群众登上客渡船。一上船,大家就打开了话匣子,话里话外都在谈论着即将举行的龙舟赛,哪村实力强?哪村有冠军相?满是对即将举行的龙舟赛的期望。几分钟后,渡船靠岸,群众纷纷走上岸边,准备观看比赛。前不久从南宁赶回来的村民蒙碧青则选择在开赛前去串门子。
“婶婶好,我是小青呀。”
“哎哟,回娘家啦,太好了,等一下在我家吃饭啊,这有刚出锅的粽子和豆腐酿,你先吃一点啊。”
“奶奶和婶婶们太热情了。”蒙碧青笑着说,这种乡情只有在自己的家乡才能感受得到。
“以前岸边都是一间间低矮的二层结构木瓦房,房子前面都是泥巴路,没有路灯,江边上全是杂草,村民们都很淳朴,晚上睡觉门和窗都是开着的……”蒙碧青告诉记者,她自2002年与丈夫结婚定居南宁后,每年过年才回来一次,每次吃完饭就走了,她对家乡的印象逐渐模糊,但淳朴的村民、木制渔船、瓦木房子、泥巴路和绵延不绝的江水在她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听说今年龙舟赛很热闹,她特地叫上丈夫和孩子一起回来凑热闹。
记者顺着蒙碧青所指的地方看去,曾经的木瓦房变成了独栋小别墅,土泥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边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江边岸口全部硬化成水泥台阶,杂草丛生的沿边泥路变成了水泥岸堤。
从3户22口人蜗居在一间小木瓦房里到沿江一户一栋小楼房,从靠江吃江到多行业发展,从破旧的木制渔船到耐磨损的玻璃钢龙舟,这不仅是大湾镇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更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在“村村通”等工程的建设下,大湾镇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提升,为打响大湾镇龙舟文化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端午节,除了龙舟赛外,包米粽也是当地风俗。今年举办的包粽子比赛则是婆媳们的拿手好戏。端午节前一天,离横渡码头不远处,10余名妇女聚在一起包粽子,铺叶、放米、置馅、扎绳,不到两分钟,一个整齐、饱满、美观的灰水粽就包好了。“一些留着自家吃,一些分给群众品尝。”村民刘阿婆向记者介绍,每年端午节,镇上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做糍粑、豆腐酿、苦瓜酿、辣椒酿,还要在门框前挂艾条等,家里孩子回来过节,鸡鸭鱼肉更是摆满一大桌,热闹非凡。
“每年端午最想念的就是我妈包的粽子和做的豆腐酿,现在有龙舟赛,家里变得更加热闹了。”大湾社区北街队村民陈永浩告诉记者,为了今年的龙舟赛,他特地从南宁赶回来,与家人一起看龙舟、吃粽子,共度美好时光。
作者:见习记者 陆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