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到覃塘区覃塘街道龙凤村杨屋屯采访时,只见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新楼房,整齐地矗立在绿树掩映之中。10多座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呈回字形被包围其中,新旧房子交相辉映,和谐共存。
这些老房子是杨屋屯水库移民旧居,也是杨屋屯的村史馆。历经60多年,村民住上了新楼房的同时,依然悉心保护这一片旧居,守护一份浓浓的乡愁。
上世纪50年代,因平龙水库建设需要,覃塘区蒙公镇(原蒙公乡)大里村24户111人响应政府号召,搬迁至蒙公乡岭庆村岭谷屯,再于1961年搬迁至杨屋屯,并建起了水库移民旧居。
屈指一数,63年过去了。随着时代发展,迁移而来的村民陆续搬出旧居。曾经热闹的“大家庭”变成了村史馆、宗祠和清廉家风宣传教育基地,里面陈列着旧时农耕生产、生活器具以及文字、图片等物品,真切地反映了乡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成了传承家风文化、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旧居记载了杨屋屯移民艰苦奋斗的历史
一座两进泥砖老房子,六间耳房,一个四方天井,一处客厅,30余间小房,就是杨屋屯水库移民旧居的全貌。旧居建于1962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黄土墙、黑泥瓦、木横梁,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我们是从蒙公镇大里村(今平龙水库片区)搬过来的。”5月28日,杨屋屯83岁的村民杨忠厚向记者讲述了他当年跟随族亲迁移至杨屋屯的经历,他们期间辗转多处,最终落户杨屋屯。
当年,19岁的杨忠厚跟随父母来到了杨屋屯。因条件有限,村民只能暂住在4间十分简陋的水磨房里。村民向上级申请资金,合力建成了这座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水库移民旧居。
“那个年代没有大型机器,打地基、垒土、上梁全部靠人力完成,耗时一年建成。全屋一共有30多个房间,每户1至3间,每间大约20平方米,人多房少,最多时一间要住8个人,转个身都能撞上。”杨忠厚笑着说起当年的事,脸上露出怀念之情。
采访的当天上午,天空飘着小雨,在房屋左侧,村民陈月英与丈夫杨大康在清理屋内杂物。“把杂物清理出来再进行地面硬化,让屋子看起来更美观整齐一些。”杨大康告诉记者,他从小在旧居里长大,这座房子承载着他孩童、少年和青年时期最美好的回忆。1995年搬出旧居后,作为杨屋屯户主会会长的他,每天都会来巡视一遍。“以前每到饭点,大家把煮好的饭菜放在一起,男人们在这里席地围坐、大口吃饭,妇女们则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闲聊,孩子们在一旁嬉戏打闹,邻里关系十分和谐……”回忆起旧居的往事,杨大康有说不完的话。
1995年以后,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村民们陆续搬出了旧居,并以旧居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建房。一幢幢新建的楼房将旧居紧紧围绕其中,像已长大成人的孩子守护着年老的父母。“红白喜事、年节祭祀、纠纷调解、文化娱乐都在这里进行,大家返乡时也喜欢来走一走、逛一逛。”杨大康说。
尽管搬进了不远处的小楼房,少时在旧居的生活痕迹已经淡去,杨厚忠和杨大康每天都会来旧居走一走、看一看,他们说:“回到这里,就像回家一样。”
传承优良家风,旧居焕发新活力
走进杨屋屯水库移民旧居,只见左面墙上张贴着陈培仁、黄彰、陈祥榕、黄大年和黄文秀等模范先锋的先进事迹,右面墙上书写着“忠、孝、勤、俭”和杨氏家训、家规,大篇幅的文字和图案十分引人注目。
杨大康介绍,2020年,龙凤村以打造美丽乡村为目标,在征得村民同意后,保留大厅和部分房间原貌,将外墙刷成米白色,屋前铺平硬化,结合杨氏家族家风文化,将最外围4个房间重新粉刷后变成了警示堂、家训堂、农耕堂、和事堂,打造了覃塘区清廉家风宣传教育基地,推动清廉家风、文明之风在村民心中落地、扎根。
“今天我们来讲陈培仁的故事。陈培仁是一名革命战士,有一天,他的父亲送了一样东西给他……”
在家训堂里,杨屋屯的杨爷爷正在给孩子们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幽默风趣的语言加上丰富的肢体动作,牢牢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依托基地建设,我们打造了‘四点半课堂’,邀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和乡贤给放学后的孩子们讲清廉文化、孝文化和文明行为小故事,家长们对此都非常支持。”杨大康说。
和事堂内摆放着三张桌子,中间是主持人和记录员席位,左侧是被申请人与调解员席位,右侧是申请人席位。“大家坐下来把话讲开,纠纷自然就解决了。”杨大康告诉记者,有了和事堂,村里纠纷都能在屯里解决,纠纷少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一旁的农耕堂和警示堂也成为村民学习和传承优良家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远处,该屯在旧居旁打造的农具展示点吸引不少路人驻足观看,展示点内陈列的爬犁、铁锹、竹篓、渔船等生活农具直观地展示了乡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如今,经过修整、翻新后的杨屋屯水库移民旧居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传承文化、培育乡土情怀和清廉家风的厚土,也让乡愁有了归处。
作者:见习记者 陆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