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村史,感受乡愁——我的村史馆”系列报道之十一
民俗馆里的大坡印记
在平南县大坡镇有一个大坡镇民俗馆,馆里有217件老物件,从衣食住行到农耕生产、文化娱乐用到的,这里都有。
从平南县城出发,驱车前往大坡镇民俗馆需要一个多小时。公路沿山而建,蜿蜒曲折,汽车行驶在公路上,时不时出现青砖楼房、稻田、水牛和忙碌的村民……
大坡镇民俗馆位于大坡镇人民政府旁,由一间闲置的一楼办公大厅改建而成,于今年1月份正式开馆。民俗馆占地面积70平方米,馆内中间摆放着两排玻璃柜展示台,上半部分是玻璃,下半部分是红色木柜,与地面涂抹的红色底漆相互呼应,四周地面上陈列着竹篮、竹椅、木工工具箱、陶罐等生产生活用具,墙上挂着大坡镇人文、地理、历史等图文资料和10余幅书法展品,现有10多种类别、217件藏品,均由辖区内各村屯村民无偿捐赠,是集收藏、展览、参观、教育为一体的乡村历史文化展览馆。
纺线机、脱谷机、二八自行车、老式电视机、收音机、照相机、粮票、邮票等一系列以展示大坡镇乡村历史、民俗文化为主题的老物件在大坡镇民俗馆内展出。这些囊括了大坡镇人民农业生产、衣食住行、社会变迁、娱乐等方面的老物件,让大坡镇的历史文化鲜活起来。
“这是村民们用来纺线的纺线机;这是脱谷机和石臼,用来给稻谷脱粒和脱壳;这是泥砖模具,建泥瓦房的砖就是用它做出来的;这些是煤油灯,以前没有电灯,村里照明都用这个;这是二八自行车,出远门、走亲戚都靠它……”8月13日,大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汤程建跟记者唠起这些民俗馆的老物件,侃侃而谈。
汤程建说,过去的农村生活都是这样,孩子夏天在院子里纳凉,秋天跟着父母在田里帮忙,运玉米、花生和水稻的牛车从乡间土道经过,村民鞭子一挥,吆喝声一响,美好的丰收画面,时时在脑海中浮现。民俗馆里的石臼、锄头、簸箕、秧苗铲、竹椅、竹筛、笠帽、蓑衣、钢叉等都记录着大坡镇乃至华南地区农耕的印记。
今年40岁的卢立典是土生土长的大坡人,从物资匮乏的贫苦时期到如今的富足生活,让他感叹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感念党的恩情。自民俗馆开馆以来,他自发捐赠了泥砖、粘土黑瓦模具和秧苗铲等多件老物件,让更多人了解、触摸当地历史文化的发展脉搏。
“这些老物件放在民俗馆里,比放在家里落灰更有意义。”卢立典说。
“这个石臼我们家也有,我还爬上去玩过。”
“小时候我用这个鳝笼和鱼篓跟小伙伴们一起去河里抓鱼。”
“以前读书时学校离家很远,都是我爸骑着二八自行车送我去上学的。”
……
每天早上9时,大坡镇民俗馆准时开馆,各村屯的村民走进馆内,瞅瞅这个、摸摸那个,跟旁边的亲人、朋友念叨着老物件的点点滴滴,回忆以前的幸福时光。自开馆以来,民俗馆参观人数达5000余人。
“通过民俗馆,能让年轻人知道祖辈劳作的辛苦,勾起老人对旧时生活的回忆,也能看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引导青年人把民俗文化继承下来、传承下去,激励他们更好地前行。”汤程建告诉记者,馆内展品还会进一步丰富。镇里会结合当地民俗开展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让乡愁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住。
作者:见习记者 陆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