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周日特刊】没有围墙的“剧院”上演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2024-08-18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历时5天的第十二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以下简称会演)上月在我市圆满落幕,涵盖舞蹈、声乐、曲艺3大类别的153个精品节目,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场场文化盛宴、一道道文艺大餐。

在本届会演中,我市文艺团队大放异彩,斩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书写了我市近10年来参加该会演的最好成绩。

成绩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没有围墙的“剧院”在浔郁大地上演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题材来自荷城故事

港南区木格镇木格花灯远近闻名,是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地群众家里有男孩出生时,于次年农历正月初十会在“社头”、厅堂或宗祠挂上一盏花灯,正月十六下灯并宴请亲朋好友,寄以美好祝愿。10年前,当杨敬军亲手为儿子挂起一盏花灯时,传承非遗文化的火种就在他心中点燃。

杨敬军是市群众艺术馆音乐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不久前刚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作为我市音乐的创作者,他的创作灵感源自生活,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杨敬军的老家就在木格镇隔壁——桥圩镇。去年,他在调研走访活动中,被木格花灯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与坚守深深感动,激发了创作的灵感。今年,杨敬军参加侄儿的挂灯仪式,看着高高悬挂、摇曳着的花灯,一股创作冲动在心里激荡,《阿爸的花灯》应运而生。

青年作词者谢权珍在杨敬军的指导下,反复推敲与修改,将木格花灯的制作工艺、挂花灯习俗,以及父爱、工匠精神、非遗传承、家国情怀等多重情感融入歌词。杨敬军又结合歌词不断打磨曲谱,并邀请广西歌舞剧院副院长曾令荣进行多声部编配和艺术指导。

“演出时一共有8名演唱者,分成男女高低音4个声部,演出的那盏花灯正是由非遗传承人专门制作的。”杨敬军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阿爸的花灯》最终在会演舞台上大放异彩,荣获声乐类一等奖。

△第十二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 《阿爸的花灯》 表演现场。(记者郭晓枫摄)


“六月初六晒虫包,晒死虫包衣新鲜,古往今来年年晒,晒出幸福与美满……”农历六月初六是桂平市紫荆镇木山村瑶族群众的传统节日——晒衣节。这一天,村民会把平时压箱底的花衣、花裙拿到自家的晒台和走廊上晾晒。“瑶族服饰花纹精美、色彩鲜艳,极具特色,以前吊脚楼比较多的时候,晒衣场面非常壮观。”瑰丽多姿的民俗文化让蔡一娜初见就留下深刻印象,舞蹈《紫荆六月六》由此而生,获会演舞蹈类二等奖。

夏日的贵港荷香四溢。这座以荷为名的城市,种荷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相传,东湖一带每到夏季,荷叶茂盛,芬芳迷人。夜深人静时,莲叶摇曳碰撞发出“沙沙”声,荷叶上的露珠被抖落塘中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昔人不知其故,误以为是“莲塘夜雨”,就有了贵港老八景的诗句“银塘夜雨长荷英”。舞蹈《泛舟东湖》以此为灵感创作而成,并荣获会演舞蹈类三等奖。

演员来自群众

每周五晚上,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平南县大安镇50多岁的黎秋敏踏着轻快的步伐前往西苑曲艺团排练室。排练室,粤曲声声,婉转悠扬,几名票友有的在调试乐器,有的在低声吟唱。黎秋敏一到,排练便开始了。

黎秋敏经营一家陶瓷店。她自小在父辈的熏陶下学唱粤曲,目前是平南县曲协理事、西苑曲艺团团长。本届会演,她在曲艺类节目《道是无情却有情》中扮演一名法警母亲,通过细腻入微的表演,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一唱粤曲就开心,特别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黎秋敏说,家里粤曲氛围浓厚,其父亲在20世纪80年代是镇上曲艺社社长,叔叔、弟弟也都爱好粤曲。“现在4岁的小侄女经常跟我去曲艺团参加活动,可以唱一首《分飞燕》了。”黎秋敏笑道。

因为热爱粤曲,她组建了西苑曲艺团,目前有成员21名,平均年龄约60岁,大多是自由职业者。周末19时至22时,他们会固定开展活动,还承接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等活动。“现在我们坚持每周开局唱曲,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吸引多一些年轻人加入,把粤曲文化传承下去。”黎秋敏说。

和黎秋敏一样,平南县大安镇镇大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黄俏娜也是粤曲爱好者,她在《道是无情却有情》中扮演法警妻子秋兰。

黄俏娜的父亲是大安镇新声艺术团团长兼扬琴手,叔叔精通高胡,母亲擅长唱平喉,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她自幼便与粤曲结下不解之缘,是广西戏剧家协会会员、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安粤剧代表性传承人,平时还兼任平南县老年大学和大安镇中心小学的粤曲班教师。现在,每周两个晚上唱粤曲已成为她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还让这份艺术传承在家庭中生根发芽。“我儿子9岁,也喜欢粤曲,去年12月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系列活动·南派粤剧大赛暨粤剧红派艺术大赛中荣获朱槿花·少儿折子戏组二等奖。”黄俏娜说。

会演结束后,黎秋敏、黄俏娜又跟随龚州艺术团参加市第十四届荷文化系列活动和2024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活动,共演出11场。

在本届会演中,还有众多文艺爱好者参加,比如《泛舟东湖》里翩翩起舞的自由职业者芝芝,《老妈》里深情演绎的公务员罗思华、教师冯钟妮,《紫荆六月六》里朝气蓬勃的学生欢欢……大家虽来自各行各业,但因为对文艺的共同热爱而汇聚一起。他们用执着与热情,讲述着荷城故事、传递着真挚情感、弘扬着优秀文化,为基层群众文艺繁荣持续不断地注入活力。

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8月9日吃完晚饭,谢林静将保温壶灌满水,带上便携音响,骑着电动自行车轻快地穿梭于夜色之中,不多时便抵达市区新世纪广场。19时30分许,她打开音响,热烈的舞曲响起,许多市民陆续聚拢过来。

谢林静是市排舞广场舞运动协会副会长、贵港踏韵曳步舞团的负责人。2016年底,初到贵港的她来到新世纪广场跳脚步舞,这种有别于之前老年人跳的广场舞让大家眼前一亮,仅半年就有超1000人加入。从那时候起,谢林静就坚持每晚到新世纪广场教人跳舞,从脚步舞、曳步舞、健身操,跳到现在的拉丁舞,乐此不疲。无数人因她而舞动,更因舞蹈而结缘,组建起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舞团。

目前,谢林静在新世纪广场和贵港吾悦广场各带有一个舞团,每天晚上跟跳学员有100多人。记者现场看到,新世纪广场上分布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舞队,大家合着音乐的节拍跳着不同的舞蹈,尽情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

△8月9日,市民在市区新世纪广场跳舞。(首席记者李园园摄)


8月10日20时许,市区东湖公园水上舞台华灯璀璨,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把舞台围得满满当当。舞台上,身着华丽舞服的青少年翩翩起舞,华尔兹的优雅灵动、探戈的热烈激情、恰恰的欢快活泼……各种风格的国标舞表演给观众带来一场文化大餐。

△8月10日,群众正在市区东湖公园观看“荷城大舞台”文艺演出。(首席记者李园园摄)

该活动负责人任峰告诉记者,为了普及推广拉丁舞艺术,他们提前预约七夕当天的“荷城大舞台”专场演出,在提交活动方案、节目单、应急预案等相关申请材料后,活动很快通过审核。这场汇聚了236名演员、17个拉丁舞节目的演出,其中不乏“荷城杯”才艺大赛的金奖节目。任峰说,“荷城大舞台”不仅是文艺爱好者的展示平台,更是文化交流与创新的催化剂,极大地促进我市基层群众文艺发展。

舞台之下,市民赵先生推着轮椅上年逾八旬的奶奶来到现场,老人家看得津津有味;附近居民黄阿姨带着小板凳,满脸笑意地享受着这场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她说:“自从‘荷城大舞台’开演以来,咱们这附近的居民可以免费看表演了。”

△港北区中里乡金岭村金光业余文艺队在村里表演节目。 (首席摄影记者张庆杰摄)

△8月12日,市群众艺术馆举办暑期公益性培训班。(首席记者李园园摄)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关注基层文艺团体的成长,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精髓,加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努力推动我市群众文艺工作迈向新的高度。”市群艺馆馆长谭小峰说。

作者:首席记者李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