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以科技创新绘就产业发展新图景

2025-02-14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以科技创新绘就产业发展新图景

——我市多举措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综述

“这是下颌骨处长的肿瘤,我们术前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精准设计切除位置,并利用显微修复重建技术计算如何将患处的骨头精准拼接……”近日,在市人民医院广西数字医学与3D打印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院科研管理科科长、研究中心主任罗翔正在向记者介绍“精准化显微修复重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的应用场景。该项目获2023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是我市用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鲜活案例。

去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强化产业技术攻关、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出抓好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等举措,完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50家、自治区级创新平台4家,技术合同成交额 42.71亿元,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

破题:技术攻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近日,记者走进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来猪场展示厅,只见智慧大屏显示着各个猪场的温度、湿度和生猪健康数据,也实时记录着各部门员工的工作情况。

“这个项目主要针对猪基因组功能位点解析不清导致的一系列国际技术难题进行研发和突破。”该公司育种总监赵云翔正拿着一盒功能点位基因芯片,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猪基因组选种选配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在全域数智育种解决方案中的实际应用场景。

据了解,该项目由扬翔集团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实施,针对猪基因组功能位点解析不清导致的遗传评估准确性低、基因组育种大数据难以高效计算等国际技术难题进行研发和突破,通过发明猪“功能位点”基因芯片和液相基因分型技术,实现国外固相芯片国产化替代。该项目的开发还涵盖了育种算法工具,破解基因组选种选配大数据难以高效计算的国际难题,创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基因组选配技术(个体水平)实现杂种优势利用最大化。去年6月,该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我市在该奖项上的突破。

“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农业龙头科技企业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助力生猪养殖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助力生猪的稳定供应。”赵云翔说。

扬翔集团“猪基因组选种选配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的实施和成果,正是我市强化产业技术攻关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聚焦绿色化工、木业家居、粮油食品加工、冶金建材、能源电力、现代纸业等六大产业集群,围绕新能源电动车、纺织服装、船舶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特色产业,探索实施贵港科技“尖锋”行动,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去年以来,我市国家级和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5项,获财政资助经费4000多万元,同比增长311万元,增幅 8.3%;备案立项市级自筹科技计划项目64项。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42%,增速37.8%,增速排名全区第三。

筑基:平台生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在市人民医院广西数字医学与3D打印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内,多台3D打印机正在运作,精准制作各类手术所需的骨骼模型,墙边则陈列着上百个定制化手术导板模型,展示着“精准化显微修复重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的发展和成果。

该项目集合显微外科学、骨外科学、医学影像学、人体解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性集成数字化术前规划、3D打印截骨、导向安装模板、定制模具应用,旨在有效提高复杂创伤或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精准化显微修复重建的预见性、精准性。相关技术可在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骨科、口腔、颌面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等多个学科领域推广应用。“中心平台建成后,我们已陆续获授权多项专利,发布相关学术论文16篇。”罗翔看着墙上的模型,感慨地说。

科技创新平台是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与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相似的技术创新平台,已在我市逐渐形成燎原之势。“平台建设推动企业研发向‘五有’转变,让创新资源真正落地生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覃祖兴表示,我市支持企业以自建、共建、委托建设等方式新建研发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争创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水平创新平台,实现企业研发向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有项目“五有”转变。去年,全市新增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4家,新增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3家,其中自治区级众创空间1家、广西科技创新合作基地1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家,市级众创空间2家。

聚力:优化服务生态为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去年以来,我市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保驾护航”。

去年11月,我市与广西大学就深化市校合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政产学研、人才培养等领域务实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贵港落地转化。这是我市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实在举措,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去年以来,市科技局征集企业科技需求10项,积极牵线搭桥,举办专题对接活动18次,促成合作项目13项。金源化工与广西大学、西江重工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产学研合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为优化创新环境,我市全力推广“桂惠贷—科创贷”,引导资金投向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并进一步改进和规范科技经费、科技项目管理,推动市场主体融资覆盖面显著提升。截至目前,“科创贷”产品入库企业338家;指导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申报“科创贷”,我市科技企业获得“科创贷”15.33亿元,同比增长22.64%。

“新的一年,市科技局将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促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覃祖兴表示,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加快新时代贵港现代化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作者:全媒体记者 李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