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战旱魔 保春耕——我市抗旱一线见闻

2025-04-21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市气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4月18日,我市降雨严重偏少,全市平均降雨量72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八成,贵港、桂平、平南国家基本站累计降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少。

由于天气持续干旱,我市部分农耕地区遭遇干旱挑战,春耕灌溉用水短缺。我市多措并举打响抗旱保春耕攻坚战,农业、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精准施策,确保不误农时,实现粮食稳产增收。

截至4月18日,我市累计投入各类抗旱资金3153万多元,启用电灌站746座、抗旱井3180口,出动抽水设备2.55万台(套),累计清淤50.38万米以上,改善灌溉农田面积93.1万亩。

干群同心,打响春耕保卫战

“哗哗哗,哗哗哗……”覃塘区樟木镇五龙村龙标屯电灌站抽水机器不停运作,水被持续地输送到村民的田地。村民覃树才的300亩稻田离电灌站有3000多米,田里的秧苗在水的滋润下,生机勃勃。

▲覃塘区樟木镇五龙村水稻种植基地员工正在插秧作业。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前几天,镇里启用电灌站为我们田地供水,现在300亩水田插了秧,我的心终于安定了。”覃树才说,“往年水源充足,500亩水田6天就能完成插秧工作,今年用了20多天,还有200亩地因缺水无法插秧工作。”

覃树才的稻田田埂上安装有6个水阀开关,这些水阀开关连接着埋在地下的直径20厘米、长2833米的输水管道。覃树才告诉记者,灌溉设备由政府部门投入53.5万元建设,今年1月正式投用。说话间,覃树才转动水阀开关,水顺着输水管道流进三面光水渠再缓缓注入稻田。“有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我对今年春耕有信心。”覃树才说。

小车行驶在樟木镇的乡间小道上,记者看到,道路两边的稻田基本都插上了秧,稻田内的水漫过秧苗根部,微风拂过,泛起一道道细小的波纹。

在贵港,这样的“抢耕”场景并非个例。

在樟木镇黄道村露天水井处,镇、村干部和群众共10多人排成一列,接力将水井内的淤泥运出来。“水井淤泥太多,我们清理干净淤泥,才能抽水灌溉农田。”黄道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黄庆波说,该村采用“村集体经济+群众自筹”模式解决水井清淤的经费问题。“已经清理了3天,水井出水量明显增大。清淤后,水井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岭黄屯、山黄屯200多亩水田的灌溉需求,如果后期持续干旱,我们将向上级部门申请打井取水。”黄庆波说。

覃塘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范军介绍,为有效应对旱情,该局积极组织干部和群众一起开展渠道清淤、灌溉设备维修工作,协调相关部门科学调度水库、抽水泵站等水源供应,保障春耕生产用水需求。同时,多方筹措资金支持打井、抽水以及购买抗旱物资等,并成立抗旱技术服务队,到田间地头开展保苗、种植、灌溉技术指导,全力保障春耕生产工作。

科技助力,农作物“喝”上精准水

4月18日上午8时,柴油机的轰鸣声已在樟木镇凌动村的田野响起。该村玉米基地负责人董宏伟顺着干燥的田埂,检查刚铺设的滴灌带。“再晚两天,玉米苗就保不住了。”他坐在田埂上,抹了把汗后说。不远处10多名村民正忙着铺设滴灌带,这拇指粗的滴灌带可将每滴水都精准滴到玉米根部。

一周前,这片玉米苗因缺水出现叶片干枯、生长速度下降等问题,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他安装滴灌设备。“基地种植玉米1400亩,现在有滴灌设备,抽水机每天能浇上百亩地。”董宏伟掐着手指算,“4月20日前安装完滴灌设备,短时间内不用为水发愁了。”

▲4月16日,港北区应急管理局调拨根竹镇仓库的抗旱抽水机及配件至中里乡。 全媒体记者杨小露摄

这种“精准抗旱”模式,正在我市多个乡镇复制。港北区大圩镇大仁村的花生地里,村民韦国威轻轻扭开水压阀,水流从喷灌带上的小孔喷涌出高达1.2米的水柱,均匀地洒在花生苗上。“村里打了水井,我们都抽井水灌溉,我家的玉米地和花生地都装了喷灌设备,灌溉方便又节约水。”韦国威说。

市农业农村局农情调度显示,2025年全市早稻意向面积为156.58万亩,截至4月17日,全市已浸种370.25万公斤,育秧12.4万亩,已插秧面积154.53万亩,占意向面积的98.69%,其中20个乡镇基本完成插秧,已完成旱地作物种植81.38万亩。全市共开展人工增雨154次,协调自治区人影飞机到贵港作业6次,累计增加有效降水约7820万吨。

强化统筹,筑牢用水安全线

“新水井供水稳定吗?”

“春耕生产进度如何?”

“这口水井每天能浇灌多少亩地?”

4月16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人员钟荣华一行到覃塘区石卡镇方竹村实地核查春耕生产情况。他们时而蹲下来查看土壤情况,时而向村民了解灌溉用水问题。

“看,甘蔗出芽了,长势还不错!”方竹村村民李卓定与工作人员分享喜悦。他家的甘蔗之前受干旱困扰,灌溉困难。“现在,村里的井水基本能满足春耕生产需求,收成也有了盼头。”他感慨道。

针对此前网上流传石卡镇无水灌溉的情况,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第一时间到该镇各村实地核查,并到田间地头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春耕生产面临的实际困难。针对严峻的旱情,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统筹协调、精准施策,引导石卡镇利用沿江地理优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旱情。

石卡镇组织农用车运水到田间地头灌溉,还调配2台抽水设备到凤思村进行二次加压,确保水源畅通;组织镇村干部清理修缮水渠支渠15公里,清理淤泥500公斤,新开挖沟渠500米;积极对接九凌水库,协调开闸放水,保障翰平村、万塘村、福龙村水稻灌溉,缓解4000多亩农田灌溉问题。

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以及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下,石卡镇目前已完成早稻插秧约5000亩,已种植玉米2000亩、甘蔗8万多亩,常年种植蔬菜900多亩。今年2月至4月,方竹村新挖灌溉水井44口,覆盖受干旱影响无水灌溉面积约5000亩。

记者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2024年汛末,我市即针对蓄水不足状况和冬春季可能发生气象干旱的预测,加强旱情监测和会商研判,提前谋划,开源节流并重,因地制宜采取抽、提、拦、调等措施,聚力开展城乡供水保障工作。

市防汛办强化会商研判,做好各项抗旱保供水措施的督促、落实,加大雨情、水情、墒情监测频次;组织水利、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召开防汛抗旱工作会商会,分析汇报全市抗旱保供水工作形势并部署下一步工作,动态调整抗旱保供水措施。同时,向各县(市、区)和水利、农业农村等重点成员单位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防旱抗旱工作的提醒函》,强化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此外,市防汛办多次派工作组到覃塘区三里镇、石卡镇等地核查情况,现场指导抗旱工作,并跟踪旱情灾情,督促落实好各项防旱抗旱措施。

当前,市防汛办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按照当前水资源利用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计划,落实应急送水车辆与人员、储备应急供水物资与设备,指导落实好防旱抗旱措施,引导群众统筹安排好人饮工程和农业灌溉的蓄水用水,筑牢用水安全防线。

▲4月18日,达开水库灌区新总干渠放水灌溉农田。 全媒体记者郭晓枫摄

科学调度,破解农田灌溉难题

4月18日,港北区港城街道富岭村村民黄书仟地里的芋头苗终于“喝”上了春灌水。距离他家芋头地不远处的水田里,村民正忙着插秧,延迟大半个月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受干旱少雨天气影响,我市江河来水量偏少,截至4月上旬,全市水库蓄水量为3.48亿立方米,占有效库容的35.6%,比去年同期减少1.57亿立方米。

黄书仟所在的富岭村位于达开水库灌区西干渠最末端,靠近平田水库。平田水库的总库容为78.61万立方米,有效库容为46.0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600亩,有效灌溉面积1300亩。往年,平田水库蓄水量能满足富岭村的农业生产需求。今年,由于平田水库蓄水严重短缺,无法正常供水。

“原本计划清明节前后插秧的,可一直没有水,只好改种芋头了。”黄书仟说,他承包了13亩土地种植水稻和花生,今年,原计划种植水稻10亩地,因干旱种不了水稻,只能改种芋头。

当天,黄书仟芋头地“喝”的春灌水来自达开水库。

面对严峻的干旱形势,市达开水库管理中心迅速启动抗旱应急预案。达开水库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全天候坚守岗位,24小时密切监测水位变化,实时掌握水情、工情与旱情动态,为科学调度水源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近期,我们派出人员加强渠道、水闸等放水设施巡查管理,采取集中轮灌方式分灌片、分时段供水,努力保障群众农业生产用水。”市达开水库管理中心副主任杨华壮说。

目前,全市3个大型灌区已正常放水,其中,达开灌区和六陈灌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放水量,大藤峡灌区约250公里渠道已试通水运行。今年春灌,我市计划供水约3.3亿立方米、计划灌溉面积146.88万亩,目前已供水1.03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103万亩。由于灌区渠道中上游群众春耕用水比较集中,部分灌区的末端渠系及水尾地区供水量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面对部分地区供水不足问题,水利部门在加强供水调度的同时,各镇村干部也积极投入到抗旱保春耕工作中,全市大部分镇村电灌站已陆续开机抽水灌溉,群众也积极利用河流、水塘等资源开展生产自救,利用各类灌溉设施,千方百计缓解干旱问题。

旱情尚未结束,但土地正在苏醒,一场“人、机、水”协同的抗旱保春耕攻坚战已经打响,正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作者:全媒体记者 陆颖敏 杨小露 欧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