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周日特刊】“我在老家当老板”系列①——春暖雁归来 家乡创业忙

2025-10-19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城市单向流动的生动写照。然而,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返乡创业政策的完善,这一现象正被“春暖雁归来”的新图景所取代‌。这些返乡创业者带着技术、资金和市场经验,将乡土沃土变为创业热土‌,把梦想书写在家乡的土地上。而这些奋力生长的“小老板”正是我市经济春潮涌动的生动注脚,绽放出全市经济最真实的韧性底色。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我在老家当老板”融媒体系列报道,聚焦返乡创业群体的故事,敬请关注。

述:陈国创、吕梦涵、戴露露 整理:全媒体记者陆颖敏

当榨油工厂机器的轰鸣声划破晨光,当荷叶茶的清香漫过午后的街巷,当水果分拣线上工人的指尖快速挑拣着四季……在贵港,有这么一些创业者,他们扎根家乡,用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他们的故事,藏着这座城市与创业者互相成就的密码。

把贵港的水果卖到全国各地

我叫陈国创,港南区瓦塘镇人,2015年回到家乡创业,至今已有10年,现在主要做水果等农副产品销售工作。


10月11日,陈国创(左一)在跟果农了解水果种植情况。 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别看我现在做水果销售,其实我一开始是开农资店的。那时候,我兜里只有5000元,一车肥料钱都不够。靠着家里支持的1万元、兄弟借的8000元以及老表赊账的化肥,才把第一家农资店开了起来。

2015年,桂林市不少农户种植几十亩砂糖橘,不到3年就成了百万富翁。我琢磨着,贵港和桂林相隔不远,种砂糖橘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当年,我就种了20亩砂糖橘。那时候,贵港还没有什么人种砂糖橘,我算是最早的一批种植户了。

种砂糖橘看起来容易,其实门道不少。由于当时信息闭塞、种植技术不成熟,我只能一边种果,一边摸索经验。第一年挂果亩产只有500公斤;第二年亩产2000多公斤,但卖不上价;第三年又遇上了霜冻……刚开始那几年真的很辛苦,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利用手中的农资和批发市场的人脉资源,水果生意逐渐好了起来,种植面积慢慢扩大到70多亩,后来又到了180亩。

种植面积大了,产量也跟着涨,卖果成了最大难题。这时候,在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组织下,我与本地种植户联合到北京、天津、浙江等发达地区的大型批发市场考察,通过农产品展销、对接等形式,我们的水果都卖出了好价钱。与我们同行的一位大哥拿到钱后说“回去不用跪搓衣板了”,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2020年以后,随着贵港本地砂糖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我就想着要转型,当年关掉农资店。到2023年,果园也不怎么做了,靠着做农资和种植水果积累下来的人脉,贷款买了两条水果清洗生产线,把重心全部放在水果清洗、销售批发上。

在水果行业做了10年,我跟全市90%的果农都打过交道。他们找我请教种植经验以及洗果、卖果、对接客商、介绍销路,他们只要遇到困难,都爱来找我;我也特别开心,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

这些年,我销售的贵港本地农产品主要有砂糖橘、沃柑、荔枝、龙眼、甘蔗和马蹄等,品质都很不错。在供销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我还成为贵港本土农产品的“推荐官”,在各大展销会上介绍、推荐我市的农产品。去年,经我手卖出去的水果超150万公斤,产值600万元,最远卖到内蒙古和新疆。

我的愿望是把贵港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前不久,在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支持下,我在358国道旁选了一家面积较大的店铺,打算建设一个集生产、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生鲜类批发市场。现在距离砂糖橘和沃柑大批量上市还有一个多月,批发市场正在装修,计划赶在水果大批量上市前完工。

有了这个批发市场,我们就能共享更多信息,把贵港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打响贵港品牌知名度,也能把外面好的产品引进来,丰富贵港老百姓的“菜篮子”“果盘子”。

从40平方米小店到千万元产值榨油工厂

我叫吕梦涵,一名“95后”青年创业者,是土生土长的覃塘区人,之前一直在外地工作,2021年回家接手家里的油坊。

10月13日,吕梦涵(右一)在直播销售自家生产的花生油。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老家的油坊位于覃塘区东龙镇谭寺村,面积不到40平方米,距离城区远,一个月的营业额只有1000元,员工就是自家人。那时,我就意识到,靠传统的守店模式,根本赚不到钱。当时自媒体很火,我就萌生了拍短视频宣传的想法,没想到拍了几期就火了,视频光点赞量就有几十万,不少网友慕名而来,花生油销量翻了10倍,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互联网的魅力。当年,我便把在外地做销售的老公叫回来一起经营油坊。

那时候,村里玩互联网的人很少,我们拍摄的宣传视频遭到村民的质疑,家人也劝我们放弃,但我们仍继续埋头苦干。白天榨油、配送,晚上自学摄影、剪辑和互联网运营知识,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经常为了赶做视频熬到凌晨两三点。

2022年,为了能榨出更好品质的花生油,我决定更换新的生产设备,因为没有经验,花6万多元买回来的设备用不了,只能当废铁卖掉。创业4年,生产设备换了4次,花生油的品质逐渐提升,加上我不断拍摄视频引流,以及为顾客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生意和视频流量慢慢有了起色。

我们的油坊在村里,把油拉到市城区需要1个多小时,要凑够一整车货才能送一趟,急单的顾客没法等。于是,我又萌生了来市城区开店的想法。

选址是开店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为了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我白天送货,晚上找店,找了大半个月,最终看中了在市城区安居市场附近一家200多平方米的门店。2024年5月1日,“传统花生油(小涵优选)”正式开业,通过服务和产品质量渐渐积攒了好口碑,花生油销量可观。当年8月,我注册成立了广西梦三秋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生意走上了正轨。

开店后,客流量越来越多,村里的油坊产能跟不上,我就想着开榨油工厂,提高产能。那时,我手上没有多少钱,开厂只能贷款。选好厂址、付完厂租更是身无分文,幸好供应商愿意赊100多万元货款给我。今年1月,我投资的标准化榨油厂正式投产,生产出的花生粕卖给周边养殖场、果农,还在老家承包30多亩土地种植花生,订单越做越大,有了稳定的客源,雇了8个乡亲,目前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

打造贵港本土花生油品牌是我下一阶段的目标。我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将品牌特色与贵港的地域标签深度融合,把我们的特色品牌宣传出去,让更多人吃到我们贵港好品质的花生油。

让贵港荷叶香飘全国

我叫戴露露,2003年开始创业。创业的20多年里,我换过4个赛道。

2024年7月,戴露露在第十一届覃塘区荷花文化旅游节上推介荷文化产品。受访者供图

2003年,我在市城区开了一家美容院。那时候流行拉直发、洗脸,生意很不错。2004年,我转战服装行业,在城区开了两家服装店,每周坐着大巴到广东进货,一间间店铺对比款式、价格,从早上忙到下午。很多次,货物全部装上大巴时,才发现自己还没吃饭。

2005年,我陆续在贵港开了4家服装店、1家鞋店,生意越来越好,最好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近3000元。我觉得,2000年前后,非常适合创业,只要敢闯、肯吃苦,闯出去就是老板。我曾经的员工好多都出去创业,现在都很成功。

2010年以后,我又在覃塘区覃塘街道开了一家咖啡厅。那时候,覃塘人还不流行喝咖啡,我特意把荷元素加入饮品、菜单中。自从我的咖啡店开业后,到店里喝咖啡、吃小吃渐渐成为潮流。

有人问我:“为什么你现在的生意做得这么好?”我说,只有顺应市场潮流,才能找对生意门路。

真正给我底气的是10年前创办的露露猫传媒公司。别人以为我跨界瞎闯,其实我是在学讲故事——怎么把一片普通的荷叶,讲成有家乡温度的产品。出于对家乡贵港的深厚情感,2020年我创立了“荷雨露”品牌,把丢弃的荷叶、干莲蓬、干荷秆摇身一变,变成荷叶茶、荷叶面及荷工艺品等系列产品,通过电商和直播带货将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还带动了当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目前,我们拥有3个代加工生产车间,产品主要销往两广地区。

让贵港荷叶香飘全国,光靠我自己吆喝可不行,本地政府的东风很关键,尤其在品牌曝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参展机会。比如今年9月,在市政府部门的推荐下,我代表贵港参加了在北海合浦举行的广西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带去的荷叶茶、荷叶面和荷工艺品等产品得到众多客商的喜爱,现场还同两家外地客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这几年,我还开设了创业技能培训课,通过短视频分享和线下结对教学,手把手地帮助年轻创业者做企业策划、运营、管理和产品包装。

2016年以来,我还参加了100多场公益活动,并与其他爱心人士资助一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读书。

在贵港当老板,我有几点经验给大家分享:一是大胆曝光,要敢于站上更大的舞台,主动让别人看到你和你的产品。二是持续学习,不要闭门造车,要多走出去,向有能力、有结果的人请教。三是追求极致,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好的口碑会自然而来。

回顾这20多年的创业历程,有高光也有低谷,最让我感到幸运的是,我始终坚持了下来,没有放弃。未来,我会继续深耕荷文化产业,用心把“荷雨露”打造成一个更有影响力、能代表贵港的优质品牌,让荷城贵港香飘万里!


作者: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