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蒸饺,一杯玉米汁。”每天上午8时许,家住港北区贵城街道东湖社区广汇东湖城的刘梦雨阿姨送完上幼儿园的孙子,便来到小区门口的早餐店吃早餐,之后到东湖公园锻炼身体。2小时后,她到公园附近的超市买了做饭的食材和孙子喜欢吃的水果,然后回家做饭。“小区附近的商圈完全能满足生活所需,出门步行15分钟就能把该办的事办完。”刘梦雨阿姨说。
这份便利,源自我市在城市便民服务建设上的持续发力。不久前,自治区商务厅公示第三批国家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评审结果,贵港市获评“优秀”档次。近年来,市商务局联合相关部门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坚持因地制宜、“一圈一策”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便民生活圈试点10个,覆盖人口17.386万人,服务社区居民38.26万人,居民综合满意度高达96%。
业态齐全:步行15分钟办完生活大小事
走进东湖社区,便民店、超市、农贸市场、果蔬店、诊所药店、美容美发店、教育机构等星罗棋布。“辖区业态应有尽有,完全能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东湖社区党委书记黄桂和介绍,为进一步提升便利度,不少商铺推行线上线下结合的经营模式,提供上门配送服务,无论是学生、上班族还是老年群体,都能在“圈内”解决日常生活大小事。
“小区外就有餐饮店、理发店、药店、文具店,家门口就是公园,到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市人民医院就医也近,生活特别便利、舒适。”东湖社区居民梁朝芬笑着说道。
同样感受到便利的,还有贵城街道凤凰社区贵百新苑小区居民梁阿姨。她每天早上步行数分钟到三合市场买菜,还常到凤凰一街补鞋和衣物。“在这儿住了几十年,生活一直很方便。”梁阿姨说。
“社区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口占比大,日常生活中,居民小修小补需求大,老手艺人不可或缺。”凤凰社区党委书记韦文凤介绍,社区充分结合地域情况、服务半径和资源优势等特点,聚力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对社区的小修小补、便利店等服务摊点进行整合,引导他们规范经营,让他们的服务融入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数据显示,目前我市10个试点社区,已建成便利店、早餐店、理发店、洗衣店等20种以上基本保障类业态3029个,生鲜超市、养老、托育、儿童娱乐中心、邻里中心、艺术培训点等30种以上品质提升类业态4108个,全方位覆盖居民生活场景。
因地制宜:定制化服务暖人心
港北区荷城街道安居社区阳光城小区,80岁的陈阿婆曾长期为做饭犯愁。“年纪大了,子女又不在身边,一个人做饭又累又麻烦。”今年1月,小区“长者食堂”开业,解决了她的难题。按照规定,80至89周岁老人每餐仅需3元,便可以吃上一份菜品丰富且炖得软烂可口的饭菜。

10月27日,港北区荷城街道安居社区阳光城长者食堂,社区居民正在用餐。全媒体记者姜佳坤摄
开办社区食堂,是我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举措。2024年,市民政局投入90多万元在安居社区打造长者食堂与活动中心,今年1月正式运营。食堂环境整洁、价格亲民,日均服务群众近100人。“我们和普通餐馆最大的不同在服务上。”阳光城长者食堂负责人吴艳妮介绍,食堂由专业营养师根据二十四节气与时令果蔬搭配膳食,对不便出门的居民,则由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提供送餐服务。
这一便民设施,不仅惠及老年人,也成了上班族的福音。阳光城小区居民向女士便是常客,她说:“不用买菜做饭,省心又方便,有时候一家人都来吃。”闲暇时,她还会到附近的市老年大学学英语,她笑着说:“业余生活充实又惬意。”
走进位于安居社区的市老年大学,跳舞、打乒乓球、绘画、唱歌的老人或社区居民随处可见。常来打球的梁先生说:“老年大学让我的退休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据了解,市老年大学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硬件设施完善,可同时容纳3000余人学习。学校设有器乐戏曲、音乐、舞蹈等8个系,开设电子琴、绘画、摄影、书法等42门课程,目前开设教学班近100个,学员达2680人。
对安居社区居民韦女士而言,家附近一刻钟范围内的普惠托育园,彻底解决了她的带娃难题。半年前,韦女士的二宝刚出生,大宝不足一岁半,丈夫忙于工作,两个孩子的照料压得她喘不过气。今年6月,家对面新开的普惠托育园让她眼前一亮——园内保健室、托育教室、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布局合理。“请家政阿姨每月至少4000元,仅能基础帮带;而入托普惠托育园,1200元就能享受育婴师、营养师专业服务,还包含系统早教课程。”韦女士笑着说,这份家门口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她的生活质量。
作为我市首批试点生活圈,安居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自2023年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以来,服务覆盖约2万居民。通过优化业态布局、补齐商业短板,持续提升“六个一”服务水平,目前该生活圈商业呈现集聚化、品质化发展态势。以安居社区为中心,步行15分钟,各类商业网点达953处,较试点建设前提升23.45%。其中,基础保障类网点403处,涵盖综合超市、家政、药店、理发店等15种以上业态,占比42.29%;品质提升类网点550处,涵盖儿童娱乐、托育、宠物服务、艺术培训等30种以上业态,占比57.71%,店铺连锁率达29.70%,业态与服务满意度分别达98.49%和97.38%。
设施升级:老旧改造便民惠民
每天清晨,西江街道石羊塘社区居民陶先生都会步行几分钟到石羊塘市场买菜。“以前市场设施又旧又破,环境脏乱差,买菜特别糟心。”陶先生回忆,2019年底,政府部门对市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改造后,市场面貌焕然一新,肉类特色街、海鲜销售加工街、美食街等功能划分明晰,还配备了冷库与冷链设施,满足多样化需求。“现在买菜舒心多了。”陶先生说。
为进一步方便居民生活,近年来,全市已规划新建及改造农贸市场46个,让“菜篮子”工程更接地气、更暖民心。
贵城街道凤凰社区机械厂小区,改造带来的变化同样显著。小区内的运动场上,老人们或闲聊、或健身,岁月静好。“以前小区乱搭乱建、乱堆杂物,还有人挖地种菜,环境特别差。”居民谭阿姨说。2020年,小区完成改造后,不仅环境焕然一新,还新增了娱乐场所、停车棚与充电桩。“老人有了休闲场所,上班族给电动车充电也方便。”谭阿姨说。
据统计,自2019年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以来,全市累计投入6.4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70个,直接惠及居民10万余人。改造过程中,同步建设停车位3300多个,加装新能源充电桩430台,改造与新增社区绿地3万多平方米,增设健身康娱器械480套,23个小区94幢旧式楼宇完成加装电梯145部。
从业态完善到服务精准,从设施升级到环境优化,我市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抓手,将民生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居民“家门口”,让每一分钟的便利,都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位于港北区布山街道布山社区华泰官邸小区的港北区小橡树幼儿园为孩子们就近入学提供了便利。图为 10 月 31 日,该幼儿园孩子们正在做游戏。 全媒体首席摄影记者张庆杰摄

来自湖南邵阳的黄师傅夫妇俩,扎根贵港 30 多年,每天在港北区富士新城街头为居民提供补鞋、修伞等业务,受到大家的好评。全媒体首席摄影记者张庆杰摄

港北区安居市场的昌成棉胎加工厂为附近居民提供旧棉胎翻新服务。图为 10 月 31 日,工作人员正在给顾客翻新旧棉胎。全媒体首席摄影记者张庆杰摄
作者: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