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耀四十载 初心向未来
——记贵港市重点龙头企业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全媒体记者 姜佳坤
四十余载栉风沐雨,三代人接力奋进。从鸭毛收购到高端羽绒制品研发生产,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品牌引领,从粗放发展到绿色低碳转型,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民营经济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的生动缩影,也是三代创业者坚守初心、勇于创新的奋斗史诗。

工人在给羽绒被充绒。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港南区桥圩镇的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羽绒羽毛精洗生产线以及若干台分毛机、拼堆机和打包机在轰鸣运转,工人们各司其职,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操控设备、剪裁补料、填充羽绒、打包成品……全力完成国内外订单。
从祖辈的初创,到父辈的坚守,再到如今的创新与发展,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历经四十余载岁月沉淀,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鸭毛收购小作坊,逐步成长为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创新制造龙头企业。年产值达 2.4亿元的亮眼成绩背后,是三代羽绒人接力奋斗,是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更是对创新与品牌的不懈探索。

图为在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羽绒制品直营店,羽绒商品琳琅满目。全媒体记者罗英摄
三代接力铸基业
时光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业热情。当时,在港南区桥圩镇兴华村,许多村民还将鸭毛视作“废料”随意丢弃,而东南沿海服装厂对这种原材料的迫切需求,被余可的外公张少鸿敏锐捕捉。
1981年,张少鸿迈出创业第一步,走村串户收购鸭毛,足迹遍布贵港、玉林等地。几分钱、几颗糖换一堆鸭毛的“小买卖”,不仅让他积累了第一桶金,更带动了周边村民纷纷加入,悄然激活了当地的“羽绒经济”。凭借诚信经营的口碑,他的收购网络不断拓展,到1986年已延伸至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桥圩鸭毛随之销往广东、浙江等地,一张跨区域的产业链雏形渐显。在张少鸿与其他初代羽绒人的共同打拼下,桥圩镇逐步成为中国知名水毛集散地。
1992年,张少鸿响应政府号召,牵头与众多初代羽绒从业者共建桥圩羽绒园区,通过新建厂房、增设粗加工生产线,推动产业形成集聚效应。1994年,桥圩镇羽绒城在324国道旁落成,广西贵港利丰羽绒制品有限公司顺势成立,张少鸿出任主要负责人。他率先引进分毛机、洗脱机等设备,推动企业从家庭作坊向半自动化生产转型,开启了桥圩羽绒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先河。
20世纪90年代末,桥圩羽绒产业初具规模,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一关键节点,余可的父亲余金权接过了接力棒。早在1988年,年轻的余金权就跟随张少鸿进入羽绒行业,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他创立的贵港市金丰羽毛有限公司,最初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从原材料中提取50绒、60绒并简单区分毛片。但余金权敏锐察觉到市场变化,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稳定性差的问题日益凸显,向精加工转型成为必然选择。2005年,他果断引进羽绒水洗深加工设备,开启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设备引进初期并非一帆风顺,清洗规格不合格、清洁度不达标等问题接踵而至。余金权带领团队反复摸索、持续改进,从优化清洗流程到调整水温水压,历经两年时间的试验调试,终于实现了设备的稳定运行和高效清洁。2006年,公司正式涉足羽绒制品生产及进出口业务,产品线从单一原料拓展至羽绒被、家纺等终端产品,年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万元。凭借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对质量的严格把控,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2012年销售额率先突破1亿元,成为桥圩羽绒产业的标杆企业。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企业发展薪火相传。接过父亲余金权的接力棒后,余可专注于企业转型与创新。他深知,在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仅靠加工代工难以实现长远发展。2017年,羽绒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企业将技术研发和工艺创新摆在了战略核心位置。2018年,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霖达”品牌应运而生,开启了企业自主创新、品牌化发展的全新阶段。

在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缝制枕套。全媒体记者姜佳坤摄
品牌突围破困局
“为他人贴牌代工,始终受制于人,唯有打造自主品牌,才能掌握市场主动权。”这是余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深刻认知。在此之前,该公司长期以羽毛加工、羽绒销售或贴牌代工为主要业务,虽能获得短期收益,但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空间受限。创立“霖达”品牌后,企业将重心转向产品研发与设计,全力打造具有市场辨识度的核心产品。
为让品牌更具文化底蕴和市场吸引力,公司特邀专业设计团队,深度挖掘贵港本土“荷”文化内涵,匠心打造“家荷万事兴”主题系列产品,荷花被、荷花枕等特色床上用品应运而生。产品选用柔赛丝面料,兼具透气轻薄与抗菌防螨特性,将传统文化与实用功能巧妙融合,上市后迅速赢得消费者青睐。同时,企业紧跟时尚潮流,将“国潮”元素巧妙融入产品设计,推出多款风格各异的羽绒抱枕、羽绒被等时尚单品,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消费需求的个性化追求,让传统羽绒制品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丹丹 (右) 向顾客介绍新产品羽绒披肩。杨翊摄
在销售渠道布局上,霖达羽绒采取“线上线下双线发力”的策略,构建起全方位的市场网络。线下,除在桥圩镇羽绒一条街设立直营店外,还在贵港城区碧桂园、松宇公馆、嘉天下等居民密集区域开设3家门店,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产品品质;线上,借助抖音、贵港云商场等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没有异味,保暖又轻盈,钻进被里就像被温暖云朵包裹。”一位消费者的评价,道出了众多用户的心声,也印证了“霖达”品牌的市场认可度。
品牌的崛起,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坚实支撑。余可始终坚信,“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科研投入是品牌壮大的动力源泉”。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科研开发,购入顶尖科研试验设备,广纳行业技术人才,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羽绒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团队,全力攻克羽绒深加工技术难题。如今,企业已建成2条羽绒羽毛精洗生产线、2套高端五厢分毛系统、15条原料生产线,水洗机、分毛机、高绒精分机、全自动充绒机、紫外线杀菌机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为高品质产品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随着行业标准的不断提升,霖达羽绒紧跟步伐持续优化产品品质。“以前的羽绒制品羽绒含量低、羽丝绒丝占比高,现在我们大幅提升绒子含量,让产品蓬松度更高、重量更轻、舒适度更佳。”余可介绍,经过持续改进,公司生产的高档水洗绒在成分、蓬松度、残脂率等各项指标上均处于行业前列。企业先后通过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RDS 羽绒责任标准、卓越绩效管理、卓越五星服务售后等多项认证,荣获中国羽绒工业协会颁发的“羽绒制品信誉保证标志”,跻身羽绒行业 3A信誉企业之列,成功获评“贵港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了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品牌”的华丽蜕变。

霖达羽绒坚持走质量之路,技术工人严把每一道生产关口。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品质为基立潮头
在千帆竞渡的羽绒市场,霖达羽绒能够稳立潮头,核心秘诀在于始终坚守“品质至上”的经营理念。“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每一件产品都关乎消费者的信任,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三代羽绒人一脉相承的信念,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为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公司与国内外大型鸭、鹅屠宰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构建起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体系。同时,制定严苛的羽毛采集、筛选标准,每一根羽毛都要经过多轮挑选,剔除杂质、劣品,确保原材料的优质稳定,为后续精细化加工、品牌化发展筑牢根基。
在生产环节,公司组建了一支专业质检团队,建立起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从原材料入厂检验,到生产过程中的随机抽检,再到成品出厂前的全面终检,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质检员运用专业设备精准测定羽绒清洁度,杜绝杂质残留;严谨分析含绒量,确保符合高品质标准。这套严谨的质检“组合拳”,让每一批推向市场的高档水洗绒、每一件羽绒制品都品质卓越,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信赖。
针对羽绒制品普遍存在的跑绒问题,公司迎难而上,成功将立衬工艺应用于羽绒被生产。这种工艺能够有效固定羽绒,使其在被内均匀分布,保暖性能始终如一,大幅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解决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如今的霖达羽绒,已成为贵港市兼具大规模生产能力与先进生产设备的品牌羽绒产品生产商。通过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企业年生产羽绒羽毛9000吨,出口羽绒制品50万套,产品不仅畅销江苏、浙江、河北等国内市场,还远销欧美国家,让“贵港制造”走向世界。2024年,企业实现产值2.4亿元,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就业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霖达羽绒将继续以质量为基、以创新为魂、以品牌为翼,在羽绒产业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书写更加璀璨的“绒”耀篇章,让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

羽绒枕生产车间一派繁忙。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作者:全媒体记者 姜佳坤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