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记者走进广西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包装车间,只见一簇簇洁白的金针菇随着U型自动化生产线的传送带匀速移动,工人熟练地将合格的金针菇码放在包装容器中进行真空包装、贴标后,通过全程冷链专线发往华南地区及东南亚等地。
“目前,我们公司每天生产金针菇120吨、海鲜菇30吨,其中出口东南亚市场40吨至50吨,主要销往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另有24吨海鲜菇通过冷链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广西雪榕相关负责人周荣艳介绍,由于金针菇的“新鲜半径”约500公里,公司采取“国内商超+海外市场”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产能平衡。除了稳固桂林、柳州等区内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公司还抓住广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和平陆运河经济带的机遇,统筹资源要素,全力推动雪榕食用菌项目拓展海外市场,让“贵港鲜菇”成为各国餐桌的美食。
广西雪榕食用菌生产车间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全媒体记者易舟琴摄
2024年,广西雪榕产值达3.3亿元,其中出口额占比达到30%。凭借在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保供领域的突出表现,广西雪榕获得广西“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基地、广西县级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贵港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从签约到出口仅用9个月
2023年,上海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覃塘区投资建设的年产19.5万吨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正式落地,总投资12亿元,分两期推进。其中,一期工程聚焦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设计产能为年产金针菇6万吨、杏鲍菇与真姬菇合计3万吨、海鲜菇3万吨;二期规划建设年产7.5万吨的加工类项目。目前,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
该项目创新了“贵港加速度”:2023年3月签约,同年5月动工、10月投产,12月实现产品出口。项目如此高效的推进速度,不仅开启了我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全新篇章,更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如今,该项目食用菌现代化生产基地已成为广西农业产业化的“新引擎”。其智能化生产模式通过标准化流程操控,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与污染率,并确保产品供应稳定与品质均一,以新鲜、安全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为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树立了标杆。
揭秘生产“密码”
广西雪榕构建了以高度自动化为核心的食用菌培育生产体系,除了采收包装环节外,从培养基配制、装瓶、灭菌、接种到栽培的全流程工序均实现智能化操控。工厂内300多间立体化培育室构成菌菇的核心生长空间。每间培育室两侧均设有11层栽培架,可容纳6.6万个菌瓶,形成高密度立体栽培体系。接种后的菌瓶由自动化传送带精准配送至栽培架,待菌菇成熟后又通过智能下架系统转入采收流水线,全流程无缝衔接。
在菌种培育环节,广西雪榕科研团队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高产优质菌种,从源头赋予金针菇抗病性强、产量稳定的优势。在培育车间内,1800余个智能培养箱构成人工模拟生态系统,通过实时调控温度、湿度、光照及二氧化碳浓度等,为金针菇定制“生长日历”,确保其生长周期内菌体大小、形态达到高度均一化标准。
生育室50天左右的金针菇。全媒体记者易舟琴摄
“目前,我们主要培育金针菇和海鲜菇。金针菇从接种到出库约50天,分为发菌与出菇两大核心阶段。”广西雪榕调控技术员黄国庆介绍,发菌阶段需在冷却室进行严格无菌操作,菌瓶采用液体菌种喷洒技术接种后,转入培养室,在保温、通风、洁净的环境中历经20天至30天的菌丝生长期,为后续出菇奠定基础。进入出菇至采收阶段后,生长期尤为关键,直接决定金针菇的产量与品质,需通过精准环境调控确保子实体健康发育。
相比之下,海鲜菇的培育周期更长,仅菌丝生长期就需4个月。待菌丝发育至特定生理阶段,技术人员会将菌包转入生育室,通过模拟自然环境中的湿度、光照、空气和水分等,为海鲜菇子实体生长创造适宜条件,确保其品质稳定。
智能化生产打造高效样本
广西雪榕的食用菌生产线以自动化设备构建“智能中枢”,实现全流程精准管控,在生产环节上,培养基配制与装瓶环节均由机械臂精准操作,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无菌接种车间采用液体菌种喷洒技术,比传统固体菌种接种效率提升3倍,大幅缩短菌种活化时间;U型自动化传送带串联分拣、包装、冷链环节,每日产出的150吨鲜菇经智能分拣系统筛选后,40吨至50吨通过RCEP冷链专线直供东南亚市场,其余的依托500公里“新鲜半径”覆盖国内商超,实现“产地—餐桌”的高效流通。
在研发与管理体系方面,广西雪榕集聚了一批掌握国际前沿瓶栽技术的研发人才,聚焦菌种改良、环境控制等核心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累计获得2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广西雪榕的生产端通过MES系统实现每个培养箱数据实时上传,精准把控每一批次菌菇的生长参数,从菌种研发到智能设备运维形成全链条数字化管控。在市场端,广西雪榕则依托数字化供应链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及东南亚市场,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的闭环管控。
广西雪榕依托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技术与瓶栽工艺,构建集生物工程育种、人工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机械作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公司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团队与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全流程实施严格控制质量,从菌种培育到产品出库均确保食用菌的安全与品质;通过全年无间断标准化生产,提升了生产的连续性与生产效率,为现代农业产业化提供可复制的“雪榕样本”。
家门口端稳“技术饭碗”
“公司免费培训技术,成熟菌菇按保护价回收,我家每月增收3000元。”覃塘区大岭乡脱贫户李大姐一边查看菌菇长势一边说。在她的菌棚里,广西雪榕提供的标准化菌包正值出菇期。
自项目投产以来,广西雪榕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机制,构建起“企业盈利、农户增收”的共生生态。一方面,项目直接带动周边8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其中85%来自大岭、石卡、五里等乡镇,包含30名脱贫人员;另一方面,推行“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向农户提供标准化菌包,定期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并从菌种接种到病虫害防治提供全周期技术指导,公司以保护价回收成熟菌菇,农户“零风险”参与产业发展。
广西雪榕在保障技术岗位专业性的同时,还为周边农村劳动力开设包装等适配性岗位,实行计件工资制,基层员工月收入最高可达8000元。目前,广西雪榕80%的基层员工来自周边村镇,有效促进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向赋能。
作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与区域经济的连接器,广西雪榕的实践不仅彰显了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巨大潜力,更勾勒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区域通的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