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从晨光熹微到灯火阑珊的坚守——记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创伤骨科三区副主任王辉

2025-08-19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陆颖敏 实习生 李婷渟  

清晨7时30分,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创伤骨科三区的走廊已响起轻快的脚步声。该科副主任王辉换上白大褂,先到病房巡查——17年来,这个习惯从未改变。从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到小儿骨科与成人上肢创伤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医者仁心,为数千名骨伤患者撑起健康生活的蓝天。

王辉今年45岁,2008年从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从事骨科临床工作,掌握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骨科、四肢骨折、四肢骨病,以及小儿骨折、成人四肢骨折微创手术。

王辉对医生职业的认知是从11岁开始。一次,外婆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下来,致右手臂骨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医治,外婆的右手臂变形,落下残疾,一到阴雨天就疼痛不已。看着外婆忍受疼痛的模样,王辉首次感到面对疾病的无力。从此,王辉下定决心从医。

“王医生,我的手还能恢复吗?”55岁的周华英从楼梯上摔下来导致左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疼痛难忍,情绪低落。每天查房时,王辉都会帮助她做握拳和摆手练习,用已康复出院的患者案例鼓励她:“你看这位阿姨,年纪比你还大,术后3个月后就能正常生活了。”听了这话,周华英充满了信心,积极配合护士换药、做康复训练,脸上重新挂上笑容。

“给孩子看病像幼儿园老师,给成人看病要做康复教练。”创伤骨科三区主要负责14岁以下儿童和上肢骨伤患者治疗。面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王辉有自己的一套沟通办法。5岁的乐乐因前臂骨折哭闹不止,他就用玩具吸引乐乐的注意力;而面对焦虑的成年患者,他总能用通俗的比喻解释病情:“骨头愈合就像盖房子,钢板是脚手架,等混凝土结实了才能拆除。”

8月14日上午,术后一年的刘大叔找王辉拆除钢板。谈起王辉,他竖起大拇指说:“我的手多亏了王辉医生的治疗,现在恢复得很好。”

王辉正在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王辉研究生攻读中医骨伤专业。入职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后他发现,当时,儿童骨折手术治疗多以开刀为主。为了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2013年,他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进修,系统学习了儿童骨折经皮穿针内固定、儿童骨折微创弹性钉内固定等技术,将学习到的新技术带回来并运用于治疗儿童骨折,临床效果良好。

“带回一项新技术,解决一个老问题。”这是王辉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自小儿骨科微创技术在该院运用以来,其因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给很多骨折儿童患者带来了福音。

市民张大姐告诉记者,今年“五一”假期,她的儿子皮皮从游乐园滑梯上摔下来,导致手臂骨折,去了多家医院,医生都建议开刀。“孩子太小,能保守治疗我们就不选择开刀。”张大姐说,到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就诊后,正在休假的王辉接到电话,连忙赶回医院,采用“拔伸牵引”“端提挤按”等传统正骨手法,快速将骨折端复位,随后以四块小夹板固定,外敷自制“双柏散”消肿止痛,保守治疗。一个月后,皮皮手臂拆夹板,重新回到幼儿园上课。

这样的案例在王辉的职业生涯中不胜枚举。他带领团队率先在桂东南地区开展儿童骨折微创治疗技术,将手术创伤从“大切口”缩小到“针眼级”,在成人上肢创伤领域形成特色优势。近5年来,王辉完成各类手术2300余例。

一枝独秀不是春。王辉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依托“1+N”带教模式,即1名骨干医师带领N名年轻医生,通过三级查房、业务培训、手术指导、病例讨论、模拟操作等方式传承技术,带领年轻医生成长。

“王主任常说,医生要有精湛的医术、最负责任的态度,要像竹子一样,既要扎根临床大地,也要向上生长。”年轻医师黄庆恩说,跟着王辉查房,总能学习到教科书外的知识,比如如何通过玩具引导儿童配合检查,治疗过程中如何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怎样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骨折治疗方法及面临的风险,这些跨界思维让他受益匪浅。

17年从医生涯,王辉已记不清多少次在休息中被急诊电话叫走,多少个周末泡在手术室和病房。妻子曾嗔怪他“家是旅馆”,却总在他深夜回家时留一盏灯。“选择骨伤科,就选择了与时间赛跑。”王辉说,看到孩子们重新奔跑、成年人重拾劳动能力的身影,所有辛苦都化为满足。

从晨光熹微到灯火阑珊,王辉在骨伤科的天地里默默耕耘。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个个精准的操作、一句句温柔的安慰、一次次深夜的坚守中,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