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北区人民法院运用“法院主导+部门协同+多元调解”工作模式,联合港北区综治中心、贵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市住建局”),成功化解4起标的额累计约1600万元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昔日剑拔弩张的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当场签订调解协议,这场持续多时的纠纷“拉锯战”画上圆满句号,既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司法动能,也为企业稳定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实保障,彰显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同智慧”。
纠纷背后:千万元工程款牵动企业生存与民生稳定
此次化解的4起案件,分别涉及当地甲、乙、丙三个房地产分包项目。4起案件中的原告作为涉案房地产项目的分包单位,分别承接了建筑劳务、防水工程等施工任务。然而,工程推进过程中,被告方未能按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双方就款项支付问题产生严重分歧。
“我们多次上门催款、发函沟通,可工程款始终没着落。”原告代表表示,在催款无果后,无奈只得诉至该院,要求被告方支付拖欠的工程款及逾期利息。而被告方也有自己的难处,其负责人向该院办案法官坦言:“我们经营也存在资金周转困难,项目的工程款暂时无法到位,所以没办法一次性支付全部工程款,企业运营压力巨大。”
承办法官在前期走访调查中敏锐察觉到,这起纠纷绝非单纯的经济矛盾。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导致施工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陷入困境,还可能引发农民工集体讨薪等信访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潜在影响。
联动破局:专业专班织密矛盾化解“同心圆”
面对案件涉及主体多、专业属性强、矛盾关联度高的特点,该院迅速启动“法院+N”府院联动机制,组建由资深法官、住建局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综治中心调解骨干组成的专项调解专班,精准破解纠纷症结。
“建设工程纠纷涉及合同条款解读、工程验收标准、结算流程等专业问题,必须‘对症下药’才能解开双方‘心结’。”在专班案情分析会上,承办法官明确调解思路。随后,专班成员分工协作:法官团队梳理案件法律关系,核对建筑工程合同、验收记录、结算材料等关键证据;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从行业规范角度,向双方解读工程款支付流程、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综治中心调解骨干则以“共情”为切入点,了解原告方垫付材料款的艰辛、被告方资金链紧张的困境,搭建双方沟通的“情感桥梁”。
为避免双方正面冲突激化矛盾,专班采用“背对背”调解方式,分批次与当事人沟通,既坚守法律底线厘清责任,向双方释明违约后果、诉讼风险,又充分考虑企业实际经营需求寻找平衡点。经过多轮耐心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同意以分期付款方式化解纠纷。
8天化解:司法效率与温度成就“双赢”局面
“没想到这么复杂的纠纷,8天就解决了,终于能拿到工程款了!”调解协议签署当天,原告代表紧握法官的手激动地说。被告方代表也坦言:“感谢法院和各部门组织调解,既给了我们资金周转的缓冲时间,又省下了高额诉讼费,真正实现了双方共赢。”
据统计,4起案件从立案到实质性化解仅用时8天,为当事人节约诉讼费约7.8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纠纷,有效避免了漫长诉讼周期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帮助企业快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回归生产经营正轨。
“通过综治中心搭台、法院专业调解、部门协同响应的模式,推动复杂纠纷通过协同联动实现实质性化解,既降低了当事人维权成本,又节约了司法资源。”承办法官表示。辖区综治中心负责人指出,此次协作进一步完善了“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过滤体系,为基层矛盾化解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4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高效化解,不仅是法院践行司法为民、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应用。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