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 > 桂平市 > 正文

当“挖路抱怨”遇见“治污决心”:在阵痛中见证城市的“破茧重生”

2025-04-17   来源:新桂平   作者:  

近日,桂平市的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走在桂平街头,施工围挡里的机械轰鸣声与市民的抱怨声交织:“天天挖路,到底何时是个头?”还有群众戏称:“地铁一号线要来了”。这些真切的吐槽,折射出黑臭水体整治工程中“当下不便”与“长远利好”的现实博弈。但掀开施工的“面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暂时的路面破损,更是一座城市直面“成长烦恼”、破解生态难题的坚定决心。

一、“不得不挖”的背后:被污染的河道已敲响警钟

市民对“挖路”的疑惑,首先需要被正视的是黑臭水体的危害:曾几何时,大坑口、二坑口等河道散发着刺鼻气味,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灌郁江,不仅让周边居民“关窗闭户”,更让郁江的水质亮起红灯。数据显示,桂平市老城区21条市政道路存在雨污管道错接混接问题,19.7公里的管网改建、两座泵站的新建,正是要彻底切断“污水直排”的毒瘤。正如医生治病不能只靠“表面消炎”,城市治污必须深入“血管”——只有挖开陈旧管网,重建雨污分流系统,才能让污水“归厂”、雨水“归河”,从根本上终结“黑臭循环”。这不是“折腾”,而是对生态欠账的“补课”,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救赎”。

二、“分段施工”的无奈:城市污染治理是一场“精细手术”

面对“为什么不能一口气呵成”的质疑,需要理解地下管网的复杂性:每段道路下方,都密布着供水、供电、燃气等“生命线”,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以桂贵路、桂南路为例,施工前需探测既有管线走向,避开电缆、燃气管道;遇到老旧建筑地基,还需调整开挖方案,确保房屋安全。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作业,注定无法像旷野施工般“大开大合”。更重要的是,城市不能因治污而“停摆”——分路段、分时段施工,保留必要的通行空间,正是在“工程进度”与“民生保障”间寻找平衡。“宁愿多花三个月,也不要让市民断水断电一天。”

三、“工期漫长”的真相:系统工程容不得半点急躁

整治工程的“慢”,本质是科学规律的“快”。黑臭水体治理涵盖截污纳管、管网修复、生态补水等多个环节,仅管网改造就涉及设计、勘探、铺设、检测等十余道工序。以新建的污水泵站为例,从选址论证到设备调试,需协调水利、环保、交通等多个部门,还要经过雨季防汛压力测试,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管道沉降、破裂。这种“慢”,恰是对工程质量的坚守——毕竟,一个“返工修复”的管道,带来的不便远超过一次“慢工细活”的等待。

四、从“抱怨”到“期待”:需要双向奔赴的理解与行动

面对部分市民的不满,有关部门不能只靠“埋头苦干”,更要“抬头沟通”:在主要施工点设置可视化展板,公示每日进度与管网改造示意图,让市民看懂“挖路是为了埋新管”;开通热线电话,及时回应“为何这段路挖了两个月”的具体疑问;甚至可以邀请市民代表参观污水处理厂,亲眼看看整治后的污水如何变清。而市民的抱怨,也不妨多一份“向前看”:现在绕的路,施工时吃的灰、吸的噪音,换来的是以后开窗闻不到臭味,晚饭后能散步遛狗,孩子能在河边看小鱼。就像小时候家里换水管,几天不方便,换完水更干净;城市“换水管”,麻烦一阵子,舒服一辈子。

五、今天的“坑”,是明天的“景”

每个施工坑洞都是城市的“临时伤疤”,但愈合之后必定是更健康的“肌体”。当桂平的菠萝坑、木桥头坑不再黑臭,当郁江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今天的“挖路抱怨”会变成“幸亏早治”的感慨。这需要政府以“绣花功夫”推进工程,用细节减少扰民;也需要市民以“发展眼光”看待阵痛——如同等待破茧的蝴蝶,城市的蜕变必经"生长痛"。当机器的轰鸣渐渐平息,留下的将是一条与城市共呼吸的生态廊道,一段“以人为本”的治理佳话。

不妨把这段施工期看作一次"城市体检":我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抱怨,这场"挖路"与"治污"的双向奔赴,终将让桂平兑现"江作青罗带,城如碧玉簪"的生态承诺。让我们以包容之心共担“生长之痛”,用实际行动支持这座城市蜕变——待到工程竣工时,今日的每一处施工围挡,都将化作城市勋章上的鎏金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