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讯 近年来,桂平市重点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生态蔬菜、生态畜牧、生态林业等特色产业,描绘了乡村振兴绿色底色。
“这几年种植陈皮柑收益不错,今年村里通过‘四议两公开’研究决定,以合作合资的方式种植陈皮柑,目前已完成果苗种植,正在安装滴灌设施。”近日,桂平市垌心乡垌心村党总支部书记潘漫介绍,该村陈皮柑种植面积约450亩,每年采摘、收购、加工陈皮柑约250吨。
“丰收的时候,务工需求80至120人。我们每天有80元务工收入,既拿到工资,又学到了技术。”在垌心胜景陈皮柑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张明亮满意地说。
垌心乡地处广西大瑶山余脉,当地政府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除了种植陈皮柑,还发展山泉生态鱼、土猪等特色养殖产业。
经过几年发展,垌心乡目前种植陈皮柑、砂糖橘等面积1200亩,年产量约2000吨,年产值约1850万元,山泉水养鱼存量40多万尾,存栏土猪约1.3万头,全年实现肉类产量2417吨。
如今,垌心乡农产品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土货”,受到消费者喜爱,村民“钱袋子”也鼓起来了。一系列生态惠民的举措,让群众共享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红利。
漫山绿意,竹香沁人心脾,3000多亩翠竹随风摇曳。“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布满坑洞、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区。”在桂平市木圭镇竹笋种植基地,看着茁壮生长的连片竹子,村民李学华感叹着来之不易的矿区复绿。
李学华是木圭镇四德村人,不忍心家乡的几千亩土地就这样荒废,决定在这片荒瘠之地种植耐旱、耐热、耐寒的麻竹,开启种竹造林之路。
填平矿坑、改造土壤、照料竹苗、施肥护理……第一年,李学华带领村民种下1600亩麻竹,现在已扩种到了3000多亩,裸露的黄色土层渐渐被翠绿色所覆盖。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李学华牵头成立桂平市竹海种养专业合作社,将竹林划分好区域,由村民根据自身能力认领管护区域,在务工收入基础上,再按照麻竹笋产量获取提成,村民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这种“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已为当地及周边村脱贫户、村民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在基地务工的每个村民每月能增加收入2000多元。
这两年,李学华相继建成了竹制品仓储、保鲜、加工等车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加工链。去年,麻竹基地产出鲜笋1000多吨,加工酸笋销往柳州市的螺蛳粉企业以及各大实体店,年产值超500万元,前景广阔。
曾经废弃的矿区,如今已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新天地。村民们依托这片美丽的土地,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桂平市成功探索农业绿色转型的生动写照。
走进桂平市蒙圩镇蒙圩村良和屯的腾信生态养殖基地,牛场宽敞干净,几百头肥硕健壮的肉牛或立或卧,安静又悠闲。
该基地负责人岑胜忠说:“除了肉牛养殖,我们在6月开工建设水面漂浮圆池养鱼项目,将牛的粪污和其它辅料进行发酵加工后,变成鱼饲料,形成‘牲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生态循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近年来,桂平市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整县推进项目中,共有455家企业完善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通过收集周边畜禽粪污加工有机肥,2023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约91.58%。
今年一季度,桂平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42亿元,同比增长4.9%。桂平市以绿色生态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已呈现农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