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众多荣誉加身,记录着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四级高级法官王秀敏27年司法审判的奋斗历程。她坚守初心,在推进法治贵港建设中展现当代女法官的风采与魅力。
以公正之心捍卫法治
“公堂一言断胜负,朱笔一落命攸关。”刑事审判责任重大,王秀敏始终严格把关,力求每份判决都经得起检验。
在一起故意杀人案中,被告人称想用刀吓唬妻子,妻子逃跑滑倒意外倒在刀上致死,否认故意杀人。是过失致人死亡还是故意杀人,关乎定罪与被告人生死。
王秀敏深知细节藏真相,仔细查阅尸检照片,发现死者背后有两处致命创口,与起诉书及被告人说法矛盾。她又调取死者衣物,内外两件血衣均有两处裂口,与创口、凶器吻合。由此真相大白:过失不会造成两处致命伤,被告人属故意杀人。
面对铁证,被告人坦白作案动机,承认犯罪目的。最终,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死刑。
王秀敏常说:“刑事审判无小事,每一件案件都关乎当事人的命运,必须慎之又慎。”自2012年10月从事刑事审判工作至今,王秀敏参与审理刑事案件1000余件,其中重大刑事案件100余件。经她办理的案件,都做到了事实认定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成为体现法院审判质效的一张靓丽名片。
以创新之举推动实践
王秀敏在执行、民事、立案、刑事等多部门历练,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2019年,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一起重大复杂刑事案件,34名被告人,证据材料堆积如山,犯罪事实错综复杂。身为主审法官,王秀敏看到用手推车推来如小山般的卷宗,内心压力倍增,对能否拿下此案心里没底。
但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迅速制订详细审理计划,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查阅案卷、梳理案情。审理时,王秀敏创新采用“大庭前会议小庭审”模式,把影响庭审的程序性问题,提前在庭前会议解决。此举既保障了被告人诉讼权利,又显著提高庭审效率,有效避免因程序性问题致使庭审中断或拖延。
经过两个多月庭前准备、六天三次庭前会议及八天一夜庭审,案件公正宣判,主犯两人被判处死刑、三人被判处无期徒刑。案件宣判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审判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
该案件结束后,王秀敏总结经验,提炼办案要点,指导全市法院办理类似案件,经验获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肯定并在全区推广。此外,她还结合工作实际,编写了《刑事一审案件办案流程及工作要点》《刑事审判三大规程常见问题处理办法》《办理套路贷、虚假诉讼案件证据材料审查要点》等13份业务指导资料,为全市刑事审判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
以温情之力呵护未来
在惩治犯罪与挽救失足少年的天平两端,王秀敏探索出一条“刚柔并济”的司法保护路径,将法治力量延伸至家庭、学校、社会网络。
让王秀敏印象深刻的是她审理的首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7岁留守少年小李因涉嫌故意伤害罪站上法庭,面对庭审,他梗着脖子嚷道:“你们想怎么判就怎么判。”这句刺耳的话,让王秀敏意识到:这不是一桩简单的刑事案件,而是亟待修复的社会课题。
通过走访,真相浮出水面: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小李,因向邻居家小狗扔石头被叔叔训斥,心中积压的孤独怨愤爆发,与叔叔发生严重冲突。面对这被孤独包裹如“刺猬”的少年,王秀敏三赴小李所在村庄,努力还原其成长轨迹,与小李父母沟通,建议他们定期探监,用亲情感化小李。最终,小李真心悔过,刑满后顺利回归社会。
此案成了王秀敏少年审判工作的转折点。她意识到,挽救失足少年不能仅靠法庭判决,更要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2021年,她推动两级法院成立少年法庭,实现涉未成年人案件“三合一”归口审理;2022年,她推动开展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平台创建试点改革,在全市建设了12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针对性开展法治宣传。
“司法保护不是孤岛,而是系统工程。”王秀敏说。从法庭内外的权益保障,到校园社区的普法浸润,她将法治力量化为润物细无声的守护——这或许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实践最温暖的表达。
作者:全媒体记者姜佳坤 通讯员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