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假冒伪劣产品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腐化商业道德,影响诚信社会建设,应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惩处责任企业、责任商家及其责任人,还消费者一个安全、放心、清朗的消费环境。
本该销毁的残次卫生巾、纸尿裤,经“内部关系”二次销售,甚至被打碎成回收料重回生产线。2025年央视“3・15”晚会,无情揭开了卫生用品行业的黑心内幕。
卫生巾、纸尿裤的使用对象多为婴幼儿、女性等易感人群,产品安全不容有失。国家强制标准明确禁止废弃卫生用品作原料或半成品回收使用。但现实却令人痛心,残次品未经消毒就被分拣翻新,回收料里掺杂烟盒、口罩等污染物,最终竟成了成人纸尿裤的原料。这般公然违规操作,既暴露企业责任意识缺失,更牵出一条触目惊心的黑色产业链。
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就是这条黑色产业链的典型。调查显示,该公司以每吨260元至1400元的价格,从正规企业收购本应切碎销毁的残次品,分拣出“二等品”,翻新包装后,以七八千元的高价倒卖,利润率超300%。而这些“二等品”能流通,靠的是正规企业内部的腐败。生产线班长收取每吨100元“手续费”,默许未切碎残次品流出,内外勾结完成灰色交易。
更荒唐的是,涉事企业试图签“禁止二次销售”协议,把法律风险转嫁给下游买家,给自己设“防火墙”。在这看似“合法化” 的伪装下,问题产品经电商平台、线下批发等渠道,悄然流入市场。
这起事件暴露出两大核心问题。首先是企业内部质量管控失效。涉事企业不乏自由点、苏菲、全棉时代等知名品牌,其生产线本应严格销毁残次品。然而,由于员工受贿,致使切碎程序被跳过,凸显企业内控机制流于形式。品牌方称“假货已报案”,却回避内部管理漏洞,难掩其对供应链把控的失责。
其次,监管体系滞后被动的弊病也暴露无遗。事件曝光后,梁山县市场监管局迅速行动,但此前问题长期未被察觉,足见日常监管缺位。电商平台对“三无产品”的纵容也令人警醒。商家伪造厂名却能轻易通过审核并获高销量,平台显然未压实责任。
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实现从“亡羊补牢”到系统性治理,需多管齐下。当下,制售劣质卫生用品违法成本过低,产品质量法规定的最高罚金仅为货值金额的三倍,难以形成威慑,急需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对企业内部的腐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斩断利益输送链。
除了加大法律惩处力度,还可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全链条追溯机制,全程透明记录残次品销毁流程,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追。电商平台作为产品流通关键渠道,应对卫生用品商家实行实名验证和质检报告双重审核,严格把控产品准入,彻底将“三无产品”拒之门外。此外,行业协会应定期公开企业残次品处理数据,引入第三方审计,建立便捷的消费者举报通道,凝聚社会共治合力。
卫生用品行业爆雷,是企业逐利与监管失位的恶果。当企业将利润置于伦理之上,监管在“运动式执法”中疲于应付,唯有将每个环节的责任牢牢嵌入制度框架,才能守住安全底线,让消费者不再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