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3·15”晚会曝光多起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乱象,涉及日用消费品、食品安全、金融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对此,多地于15日晚连夜行动,对曝光企业或店铺进行查处。
每年“3·15”晚会的曝光无疑是对市场乱象的一次有力揭露,让那些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不法行为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中。然而,这种曝光式的监督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部门的迅速行动,但从长远来看,却反映出了日常监管执法工作的不足。
相关部门不应等曝光后才开始“亡羊补牢”。日常监管执法的不足,让不法商家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在利益的驱使下,肆意践踏消费者的权益。如果监管部门能够将工作做在前面,加大日常的巡查、抽检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的监管机制,很多问题或许就能够在萌芽状态被遏制。
监管执法前置,需要相关部门转变工作思路。不能仅仅满足于“守株待兔”式的被动执法,而要主动出击,深入市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痛点,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商家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让他们明白违法经营的严重后果,从而自觉遵守市场规则。
此外,监管执法前置还需要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市场交易方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监管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市场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和违法行为。同时,建立消费者投诉举报的快速响应机制,让消费者的声音能够及时传递到监管部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再者,要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市场乱象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单一部门的力量往往难以有效应对。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3·15”晚会的曝光只是一个警示,相关部门不能仅仅依赖于这样的曝光来推动工作。只有将监管执法前置,从源头上杜绝市场乱象的产生,才能真正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正义和健康有序发展。群众期待相关部门能切实改进工作方式,让消费者在每一天都能享受到安全、放心、公平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