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年聚焦邮政快递业,在我市农村地区,日均3万余件包裹的流动,正悄然改写城乡流通格局。快递进村不仅是“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物理连接,更是激活农村经济的“神经末梢”,是推动产业融合、释放消费潜力的关键一招。
尽管我市建制村快递覆盖率已达50%,但“通而不畅”的痛点依然存在。港南区木梓镇新莲村的黄海坚每日需往返镇上拉货,折射出末端配送的成本压力;村级服务站快递派费收入低,快递品牌内部各项考核要求高、罚款重,部分站点业务单一、盈利困难,暴露出可持续运营的短板;低效的资源配置以及快递企业内部不合理的分配机制,制约着服务质效的提升,也阻碍了快递进村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
港南区将7家快递企业整合进乡镇共配中心,通过政府免租、场地共享,使日均派件量翻倍,时效缩短至当日达。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既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又提升了服务体验。数据显示,全市村级服务站从235个增至530个,“通达兔”品牌覆盖村新增30个,印证了集约化发展的可行性。
平南县高寨荔枝合作社的聂士杰,通过邮政“电商+产地仓+物流”模式,每公斤龙眼增收1—2元;木格镇张容基的白玉蔗借助直播溯源,单场销售额突破20万元。快递进村不仅是简单的“送货上门”,更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催化剂。邮政将邮件处理前置到田间地头,实现“采摘—分拣—运输”无缝衔接,既保证新鲜度,又压缩中间环节,让农户直接对接全国市场。
桂平市木乐镇的服装产业与快递业深度融合,日均3万票的寄递量背后,是“地方特色制造业+电商+快递”模式的成功验证。中通快递许可宇从“快递黄牛”转型为产业服务商,见证了快递从“配角”到“主角”的蜕变。如今,木乐电商物流园集直播、仓储、分拣于一体,形成闭环产业链,企业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这表明,快递业不仅是“搬运工”,更是产业链协同的组织者。
实践证明,快递进村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港南区依托供销社网点建设服务站,平南县通过“网约车+小件快递”实现灵活配送,木乐镇则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融合发展。这种“一镇一策”的差异化策略,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激发了基层创新活力。
深化快递进村,政府主导是关键。我市将快递网点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整合农业、商务、交通等部门资源,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在资金支持上,通过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在用地上,优先保障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这些举措为快递进村提供了可持续的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
快递进村不仅是物流问题,更是乡村振兴的系统性工程。它一头连着千万农户的“钱袋子”,一头系着城乡融合的“大战略”。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通快递”到“通产业”,唯有以“毛细血管”般的精细化建设激活农村经济“动脉”,才能让乡村振兴的图景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