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壮族山歌通过抖音传向世界,当外国游客在南宁民歌湖畔跳起竹竿舞,当奥运冠军与草根球员在贵港绿茵场同场竞技——这些魔幻现实场景,正是广西三月三蜕变为超级文化IP的生动写照。这个千年歌圩正突破地域边界,裂变为链接传统与现代、连接广西与世界的文化桥梁,既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更蕴藏着边疆省份弯道超车的机遇。
如何将文化复兴转化为持续经济动能?需从三个维度破题:
一是深挖文化富矿,打造超级文旅IP。数据显示,今年“三月三”广西累计营业性客运量达555.37万人次,创下“圈粉”5.6万人次外地游客的纪录。贵港“抖音足球嘉年华”更斩获抖音平台10.4亿次曝光,印证了民族文化IP的跨界吸引力和文旅融合的强大爆发力。
要延续这种势头,需构建“文化体验+场景消费”的生态闭环。当游客可以通过AR技术与虚拟歌仙“刘三姐”对唱、可以“穿越”到传统五色糯米饭制作场景,当绣球变盲盒、铜鼓纹样与潮牌联名……传统文化便成为了可触摸、可参与的消费场景。同时,要延长文旅产业链,如开发主题民宿、研学游学、文创工坊等业态,推动节庆“脉冲式”消费转向常态化收益。借鉴柳州螺蛳粉百亿元产业经验,文化IP与产业深度融合,“三月三”完全可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是激活年轻基因,创新文化传承。“00后”千万粉丝博主氧化菊将壮锦披风带上贵港“抖音足球嘉年华”巡游舞台,近百名青年抖音达人助推“广西三月三”等话题登上80个站内外榜单、12个抖音热榜,揭示年轻人正成为文化传承主力军。
青年是最富创造力的传承者,激活这股力量我们需要搭建“青春创承平台”——设立民族文化创新基金,支持传统元素现代设计;在高校开设非遗数字化课程,培养既懂山歌又会AI编程的复合人才;打造青年文化嘉年华,鼓励年轻人用他们的方式重构传统,让铜鼓纹样出现在滑板、耳机等潮品上,用摇滚、说唱重新演绎传统山歌……这种“传统基因+青年表达”的模式,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文化基因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既能守住文化根脉,又能长出产业新枝。
三是构建开放平台,释放乘数效应。贵港“抖音足球嘉年华”10天线下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拉动消费7亿元,其中4天市集完成了60万元的交易,这种全民参与、共创价值的模式值得深度挖掘。建议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共创”的生态系统——由文旅部门推出文化元素开源库,企业开发定制化商业产品,民众参与内容生产。
更要借势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平台。机器人上演人机山歌对唱、人机共舞,数字人“刘三姐”推介带货,文物“开口说话”,这些场景展现出科技赋能的无限潜力。把“三月三”打造成为文化科技融合试验场,自然能吸引高端资源集聚。而通过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数字确权,线下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线上搭建数字藏品交易平台,能推动实现文化价值变现。
站在新起点,广西手握的不仅是“三月三”这张文化名片,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当我们用文旅消费激活文化资源,用青春力量重构传统基因,用开放平台汇聚创新要素,就能把“三月三”的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发展的“留量”。正如铜鼓声穿越千年依然铿锵,只要把握住文化创新的时代脉搏,壮乡大地的这场春天狂欢,终将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